东山湖尾村:游客纷至沓来 寻一处“最美乡村”
看古榕沧桑,玩战地游戏,研古井历史,赏古庙民俗……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新年伊始,到东山县湖尾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感慨:“这么美丽的乡村必将在新年旅游中绽放新头彩!”
步入湖尾村,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 庄宏 摄
湖尾村位于东山岛中部,西铜公路以南,美丽的金銮湾畔,辖四个自然村,总人口2177人550户。自2014年以来,该村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立足独特的“古树、古战地、古井、古水源、古庙、古祠堂”资源,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进行有效的挖掘、保护、修缮,并融入古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进行道路、公厕、绿化、亮化、美化等10多项配套建设,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下山前”自然村口,有一株200多年的古榕树,树高超十米,树冠近十米,树干粗壮苍劲,树根盘曲虬然,神奇地形成了三个不同大小的树门。夏日浓荫匝地,冬天郁郁葱葱。古榕树记录着村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村里人的沧桑记忆。但是,杂物乱堆、垃圾乱倒,使之黯然失色,人们敬而远之。“美丽乡村”创建后,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拆猪圈、清垃圾、架路灯、铺草皮,“富裕、美丽、和谐”的三个树门显现出来了,美丽的榕韵公园替代原来的垃圾堆。如今,村民欢聚树下话家常,孩童爬树穿洞嬉戏忙,人们又找回昔日的乡愁。
村东南的葫芦山是一座具有厚重历史记忆的小山。1953年7月15日,国民党组织1.3万兵力在葫芦山对面的金銮湾登陆,守岛部队凭借其战略地位,打响了东山保卫战的第一枪。东山保卫战胜利后,驻岛部队在该山建设了营房、碉堡、战壕、地下防空洞、物资存储库等,这些无不留下当年解放军飒爽英姿的印记。后来,该处先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点、村小学。岁月沧桑,斗转星移。部队撤离了,知青返城了,小学搬迁了,葫芦山也荒芜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湖尾村以军事文化为主题,计划将葫芦山建成战地文化园,成为游客体验保家卫国、上山下乡、忆苦思甜、放飞梦想的启程之地。目前,战地文化园初具规模,建成部分已对游客开放。
柳枝低映,小桥流水,树影人家,仿似江南。在干旱缺水的东山岛,此情此景确实难得。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1962年东山县发生了严重的旱情,当时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抗旱,喊出“哪怕只剩下一担水、一分地、一株苗,也坚持抗旱到底”的口号,同时提出“天上无雨地上找,地面无水地下挖”,开展了寻找地下水源的抗旱斗争,最终在湖尾村一带沙滩找到丰富的地下水源。第二年4月,湖尾地下水工程动工建设,并于1964年竣工,项目让当时的樟塘、康美两个公社8个大队受益匪浅。时任省委书记叶飞在视察东山的时候还亲拨20万元用于建设湖尾村地下水工程,并在全省推广这种方法。时过境迁,随着东山用水环境的改善,湖尾村地下水工程逐渐变成一条人工河,也长满了水葫芦。于是,村民们上下齐心清除水葫芦,恢复潺潺流水,有的建成景区,有的供农业灌溉。湖尾村还以这古水源为基础,收集当年建地下水工程的实物建成谷文昌精神文化教育园,再现了“四有”书记谷文昌执政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成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教育实践课堂。
林荫下,古树旁,古井、古庙、古祠堂尽情叙说着湖尾村古老的和谐故事。开凿于明朝中叶的“八角井”,“古”味极其浓重,采用青砖砌壁,井深8米,井沿呈工整的八角形,故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八水归湖”,相传每逢雨季,因湖尾村地势低洼,周边八个村庄的水都会汇集于此,古井前仿佛一片汪洋,故得名“八角井”;村中古庙慈济宫,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期间,庙内主神为保生大帝,是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祇,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庙节,全村老少都会至此举行隆重祭祀,祈求平安,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民俗;湖尾村的“颍川文化”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村内的湖尾、留田、下山前、顶山前4处古祠堂都是历史的见证。其中,位于葫芦山下的湖尾祠堂——光远堂,始建于明朝,采用极具闽南特色的旗楼建筑风格,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和旅游价值。目前,该祠堂正配套建设许潭公园,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也是当地民俗旅游的一个亮点。
美丽乡村换新颜,湖尾绽放新头彩。2015年东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竞赛,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的湖尾村高中“状元”,成为东山生态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朱少文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