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古村磁窑村概况 系海西高速网东山联络线出口站
磁窑村建村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磁窑村先由曾姓人开基立村,后孟姓人来此建窑烧瓷,生产瓷器,故称“磁窑村”。随着海西高速网东山联络线的开通,作为入岛出口站之一的磁窑村,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磁窑村位于东山岛东北部,全村总面积1080公顷。据史料记载,磁窑村建村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磁窑村先由曾姓人开基立村,后孟姓人来此建窑烧瓷,生产瓷器,故称“磁窑村”。
走进村庄,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环村穿巷,村民房前屋后繁花簇锦;宁静的龙舟池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儿童惬意地荡着秋千。公园内树木苍翠,花草争荣竞秀,幽静的村巷里、威严的“曾氏家庙”、小巧的“开漳圣王庙”前,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打闹,老人悠闲地在绿荫下漫步、泡茶。村中随处可见老房子,它们多由大小不一各异的石头和泥灰土所砌。青苔爬满残墙,茅草占据房顶,窗户上方一幅幅寓意祥瑞的灰塑图案,古香古色的辅首和门环,尽管缄默不语,却尽然袒露浓缩的岁月风采,与新建的小洋房交织,呼应成趣。移步村道上,常见葱郁的火龙果叶垂墙而下,如喷泻的绿色瀑布,使村庄犹如铺开的一幅水彩画,流连其中,仿佛时光定格,让人心旷神怡。
据记载与传说,古时这里有优质瓷土资源,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有姓孟者在磁窑村建8个瓷窑,雇用工人数百,烧制加釉的碗、盘、钵和茶具等瓷器。其产品质量优良,销售量大,鼎盛时曾以十八艘木船运往厦门、福州、天津、上海等地。据《铜山志》记载,这里还曾有一个通云霄、诏安的渡口,名曰“瓷窑渡”。
宋元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向南扩展,漳州、泉州港口兴盛,“海上丝绸之路”逐步繁荣,磁窑村生产的瓷器,除供应本地区的生活需要外,还利用优越的海上交通条件外销,是宋元时期我国外销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磁窑村中后璧山宋窑遗址出土的瓷片与南宋龙泉窑瓷片胎质、釉色和装饰艺术基本相符,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仍留有宋窑的蛛丝马迹。
沿着一条碎瓷片铺成的蜿蜒小道可上后璧山,山上大树参天,遮云蔽日。而山脚下可见一个树木蓊郁、芳草萋萋的“百草园”,树荫下的秋千更添了几分趣味和恬静。原来,后璧山多长中草药,自古有“药山”之称。磁窑村着手休整、补植虎咬癀、土牛膝等草药,使之连片形成“百草园”。依据生长形态,村里还别出心裁地对山上7株两百年以上的古榕树、两株百年榆树以“回眸一笑”“琴瑟和鸣”“缠绵悱恻”等浪漫的字眼命名,使古树群成为富有意蕴的天然影棚。
在后璧山与后劳山连接处,还有座精致小巧的“瓮妈亭”,亭内有五个陶制的袖珍小房子,供“窑神”居住,房前供香炉。古来村里点火烧窑就要祭拜窑神。如今窑神成为民间信仰,村民经常到这里朝拜,香火兴旺。
几年前,为改变“脏乱差”的现状,磁窑村着手拆除空心房、旱厕和违建物,清理陈年垃圾,添种凤凰木、重阳木、红千层等各类景观树及日日春、满天星等花卉,添置石桌椅、草地灯、秋千等设施。新设分类垃圾箱,整治排水排污工程,配套绿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为之一新。2013年,磁窑村开始修建窑山公园,建起公园入口绿地和步游道,美化山上景观。今年将完成仿古窑亭、仿古窑线建设,项目完成后将真实地还原宋代龙窑内部生产结构,重现宋代陶瓷生产的工艺和流程。
随着海西高速网东山联络线的开通,作为入岛出口站之一的磁窑村,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磁窑村将推进宋窑展览馆、艺术墙、陶艺吧、窑线长廊的建设,同时打造一个入村“桃花源路”,为美丽的生态旅游海岛再添一抹靓色。(刘建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