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铜陵镇有一座演武亭 “演武”又“演文”
在东山县铜陵镇演武社区东岭山下,东山县第二中学校园内,有一高5米、长20.4米、厚0.9米的墙,叫做“演武亭照壁”。照壁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学海无涯”四个遒劲大字赫然醒目。
这块照壁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受命构筑铜山城,驻守官军戍守海疆;永乐元年(1403),把总秦公在铜山城西门外建演武亭教场;正德元年(1506),总兵徐麟重修教场,在演武亭前建照壁以作屏障、辟邪之用;
东山二中林福坤校长在介绍演武亭照壁
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实施迁界,到了康熙十九年副将詹六奇带领百姓复界,发现铜山城廓、庙署、宫室都荒废了,只有演武亭保存较好便把演武亭改为衙署,演武亭操练场慢慢地就成了集市;雍正十二年(1734),由于军民混居,百姓挤占了士兵练武之地,乡绅倡议由当地商家捐资迁建演武亭。参将任文龙发出告示“不与民争地,不需民出资”带头捐出俸禄,官兵们也纷纷捐款,买下东岭山下的山地、园地辟建操场,迁建演武亭将台和照壁。自此铜陵演武亭便开始了定期的军事操练,每旬三次训练,每年春秋两期考核,官兵们比试技击、射箭、火炮等项目,以成绩论赏罚。
“尚武”是历史赋予的独特秉性。
古往今来东岭山出了一代代军事人才,久远的多不可考,然而仅清代就有130多位戍台班兵魂归故里,英灵葬于离照壁不足百米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戍台官兵墓中。在现代,这里则出了一位走出国门参加比武的传奇人物——“绝境苍狼”颜启昌。颜启昌生长于演武社区一户普通居民家中,1990年应征入伍,曾为我国著名的特种部队“猎人”集训队的副队长。2001年11月,颜启昌被选派到土耳其的“埃依尔迪尔”山地特种兵军校受训。“埃依尔迪尔”军校被誉为产生世界级山地作战特种兵的“摇篮”,其著名的“渗透匍匐”则是一种接近实战的极为艰险残酷的演练,参与考核的人员都要签订生死协议书,死伤自负。在那次“渗透匍匐”演练考核中,同来受训的各国军人就有25%的人放弃了这项考核,但颜启昌凭着中国军人坚定不拔的毅力和高超的军事技能,取得了各科考核均满分的优异成绩,力挫12国特战精英勇夺第一,一举打破土耳其“埃依尔迪尔”建校近80年无外国人拿该校第一名的神话。
岁往星驰,世赋新章。当年的演武亭照壁已被赋予新的用途,曾经的演武场也被建设成占地4.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东山县第二中学”,但尚武的基因已溶进了人们的血液里。在东山二中13000 平方米的操场上,常年活跃着BLUS二中校园足球队。这支拥有26名“杀手级”球员的足球队刚刚在不久前举办的漳州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中夺得亚军,学校因培养输送足球人才而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东山县唯一的青少年武术训练基地也落户在东山二中校园内,培养了一批武术教育、科研人才。
“崇文”是时代布置的新任务。
战鼓声停,硝烟散尽,发展成为主旋律,这个因演武而得名的社区没有落下。不足5000居民的社区里,就出生活着60多名书法、绘画、音乐、剪纸、雕刻、船模等文化艺术人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山县书协副主席黄友山先生就是其中的姣姣者。黄友山自幼嗜爱书法,后师从草圣林散之先生之子林筱之。他的作品因“平而不板,奇而不怪,或雄浑古朴,或竞涉豪放”而被选编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珍品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添才则因一手造船绝活而闻名。吴添才13岁随父学艺,从斧、凿、锯、钻、锛等基本功开始到拼龙骨、装船体、灰工、上漆、张船帆等,掌握了全套木船钉造技术。进入21世纪,铁质渔船普及,木质渔船淡出,木船钉造技术作为一项民间手艺也面临失传危险。勇于创新的吴添才造起了木质船模,由于技艺精湛,他的船模得到大家的青睐,当地企业家纷纷订制船模陈列在企业门面,寓意“一帆风顺”。远在北京的中国远古航海研究专家周海斌慕名找来,要求复制出土于杭州萧山的 “跨湖桥独木舟” 。今年7月11日,这艘诞生于8000多年前的“中华第一舟”复制完成并成功海试,吴添才和他的造船技艺再次得到专家和广大媒体的关注。
秉承“砺志、笃行、厚德、博才”的校训,东山二中办学质量誉满漳州,74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文化人才。早在1981年,目前已是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副所长的黄艺东就在这里以高考总分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物理单科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2014年漳州市高考文科状元黄琳同学也毕业于东山二中,她考出了总分662分,以的优异成绩被北大英语专业录取,成为文科生们的偶像。近年来,东山二中本一平均上线率达25%,高考上线率更是高达100%,去年,还因特别突出的成绩被评为漳州市“高考功勋学校”。
铜陵演武亭历经 280余年沧桑,至今仅照壁墙体犹存,时间磨灭了它的风采,却淹没不了它的精神。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尚武又崇文,每日在此演绎热爱岗敬业、奋发图强的精彩故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