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湖塘 “孝子村”里的孝德故事 弘扬孝之大美
11月1日上午,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年近7旬的蔡福添格外高兴,因为他在外地工作的独生子蔡桢文和儿媳、孙儿回家探亲。蔡福添95岁的母亲林玉贞更是喜不拢嘴。蔡福添拿出他10天前获得的“陈城镇首届孝德模范”证书、奖杯,乐呵呵地说,湖塘村是自古闻名的“孝子村”,你们要将“孝子”的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蔡维民与老伴和孙儿、孙媳妇及曾孙在一起聊天,其乐融融
“孝子村”弘扬孝之大美
湖塘“孝子村”自明代就声名远播。东山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湖塘村乡贤蔡保祯的父亲蔡方平授任浙江省淳安县令,为官清廉,但因得罪上司,任职3年后便解甲归田,回乡行孝父母,服务乡亲。蔡保祯家中有个奴仆叫余乔烈,为人忠厚,对其母亲十分孝顺。蔡保祯以父亲蔡方平和余乔烈为榜样,非常孝敬父母。他不但劝世人在生时要恭亲行孝,即使双亲死后也要追思缅怀养育之恩。其父蔡方平77岁病逝后,蔡保祯为父在村前大帽山上建墓,并蓄发守孝3年,著《孝纪》(16卷),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其作序。他还在村里建造“永慕堂”缅怀其父品德。万历皇帝闻讯赞道:“堪称孝子也。”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皇帝钦封蔡保祯、余乔烈为孝子,“永慕堂”敕封为“孝子祠”。
为让“孝子爱老”的美德代代相传,2003年初,湖塘村老年协会发动群众捐资20万元重修“孝子祠”。重修后的“孝子祠”成为村民和青少年学生重要的教育阵地,并建立“爱老孝德人物”评比表彰制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今年10月21日老年节,东山县在湖塘村举行蔡保祯塑像揭彩、孝德教育基地授牌、为17名陈城镇首届孝德模范颁奖。
瘫痪母亲床前有“孝子”
在湖塘村,提起陈城镇首届孝德模范、64岁的蔡德发,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他10多年如一日照顾全身瘫痪的母亲。
蔡德发的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蔡三姑早年右手受伤致残,2001年又患脑血栓全身瘫痪。蔡德发一家种田为生,经济比较困难。为治好母亲的病,全家人省吃俭用,将钱花在为母亲请医问药上。为随时能照顾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母亲,蔡德发睡在母亲床边的沙发椅,帮她驱蚊、扇风,每天为她梳头、翻身、洗澡、擦粉、端尿端屎。他还动手做一副靠背坐垫和坐盆。老人牙齿、胃口不好,蔡德发将猪肉切碎,每天到渔民蔡阿弟家,挑选买回刚抓的活鲜鱼,去掉骨刺取出鲜肉蒸煮,天天为母亲喂热饭热菜。其妻也每天为婆婆洗衣服、洗澡、端吃送喝等。蔡德发13年如一日侍候母亲,直到她90岁逝世。
“孝媳”让他起死回生
走进88岁的蔡维民家,喜欢抄抄写写的蔡老伯正在抄录报纸上的“健身知识”。谈起好媳妇陈清梅,他感叹,“当年如果没有儿媳的精心照料和唤醒,我早就没啦。”
2003年11月初,蔡维民因患脑脓肿致使眼斜嘴歪,被送进县医院时已昏迷不醒。儿子在陈城中学担任教师特别忙,老伴理家务脱不了身,照顾他的重担落在当时30岁的媳妇陈清梅身上。住院期间,老人大小便失禁,不时拉在身上、床上,恶臭难闻。陈清梅不怕脏臭,及时清理洗扫,为他换洗衣服,用热水为他洗澡。怕公公生褥疮,陈清梅每天为他翻身三四次,日夜守护在病床边,睡在地板上。陈清梅见公公昏迷不醒,心急如焚,天天伏在老人的耳朵旁不停地呼唤:“爸爸!你快醒来吧!你不是喜欢吃小笼包吗?我天天买给你吃……”真是奇迹!蔡维民老人在住院的第26天,在陈清梅的亲情呼唤声中突然清醒了。
老人住院两个多月,病情好转回家,但身体虚弱。陈清梅每天买来有营养的鲜肉、鲜鱼等给他补身体,还向别人借来一辆轮椅,每天早晩二三次推着公公游览田野风光。过后,她又搀扶着老人锻炼走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蔡维民身体恢复了健康。由于全家人的关爱,目前年近九旬的蔡维民和妻子幸福地安度晚年。
敬仰孝子品德,倡导孝敬新风,争做孝子典范。在湖塘村,笔者还听了孝德模范、“孝子”蔡镇通6年来精心照顾双眼失明的9旬老母亲,“好媳妇”孝德模范蔡如英10多年来真情侍候9旬公公和婆婆等新时代的“湖塘孝子”,演绎着许许多多平凡而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他(她)们尊老、爱老,不离不弃,以至真至诚书写人性之美。(谢汉杰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