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东山岛 > 东山新闻 > 正文

东山103岁百岁沈阿婆享得长寿福 命运坎坷子媳尽孝

2015-10-21 10:50 来源:闽南日报 0

  东山长寿老人沈赛香: 孝儿孝媳让我活到103岁

  重阳节将至,10月18日,东山县领导前往杏陈镇后林村,慰问名列全县长寿老人第三位的沈赛香。“我这个苦命人能够活到今天,多亏有好儿子、好媳妇!”103岁的沈阿婆乐呵呵地说。


李四前给婆婆梳头

  年幼受苦 年轻守寡

  沈赛香早年是个苦命人。东山建县前隶属诏安县管辖,诏安一些“人贩子”常从广东潮汕一带捡来被丢弃的女婴,装在竹筐里挑往福建沿海贩卖、换粮,因这些婴儿是从诏安“县”里一担一担挑过来的,都没有名字,东山人习惯把她们称为“县担仔”。沈赛香就是“县担仔”中的一个婴儿。1912年底,她在竹筐里泣不成声时,被东山县陈城镇大路口村一位好心的老人收养,直至23岁出嫁。

  1935年,沈赛香嫁给本县后林村农民林水德为妻,婚后生育1男2女,还抱养1女,过着苦中有乐的生活。不料1944年她33岁时,丈夫不幸病故。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她强忍着少妇守寡的痛苦,挑起了上照顾公婆,下抚养儿女的重担。可是,她弱小的肩膀实在没法将这个家支撑下去,1948年,她被迫采用“卖阿大、养阿细”的办法,将年仅13岁的心爱大女儿林桂珍卖到云霄县陈岱镇礁美村,换回两担稻谷让老人和小儿女们充饥,离别时她心如刀绞,昏倒在地。农时耕作季节,家里没有男人使用犁耙翻地,她勒紧腰带,用锄头一块一块挖掘;农作物需要戽水灌溉,她只能将一根扁担插在池塘岸边三四米处,系上绳子代替丈夫,自己执着另一端绳子,艰难地戽起一桶桶水上岸,慢慢地流入田里。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她顽强地度过了孤儿寡母的苦日子。

  年老瘫痪 子媳尽孝

  “妈妈,起床吃午饭啦!”10月18日临近中午,笔者走进沈老阿婆的家,看见她儿子林亚福将一碗热稀饭和一盘鱼肉端到老阿婆的面前。

  “百善孝为先。”为笔者引路的后林村原党支书林香木介绍,76岁的林亚福和他73岁的妻子李四前,在村里是有名的孝儿、孝媳,13年来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肢瘫痪、双眼失明的老母亲。

  林亚福说,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子女成人,在家里最艰难的时候,省吃俭用培养他上学,送他到距离30多公里外的县城(今铜陵镇)读书,直至初中毕业。后来,母亲又为他与养女(童养媳)李四前操办婚事,帮助他们带养儿女、孙子……眼看子孙们长大成人,四代同堂,年逾9旬的老母亲脸上常常露出笑容。

  2001年初,一次病后,长期操劳过度的母亲双脚出现萎缩,不久便瘫痪,双眼也逐渐失明。那些年,虽然他们带着母亲到处寻医问药,花了许多钱为她治疗,可是不见好转。老人吃喝拉撒等全要靠人帮助。为了照顾母亲,从13年前开始,林亚福每晚都睡在母亲旁边的小床,帮母亲驱蚊、接屎、端尿。冬天,李四前买来电热毯、电热器放在床上和床边,让婆婆睡觉和换衣服时保暖防寒。老人双腿不能动,易患皮肤瘙痒症、银屑病,她就涂抹药水或药膏,小心地清理结痂。老人大小便失禁,经常拉在床上,弄脏全身,她毫无怨言地为老人擦洗身子,更换衣服、被褥,搓腿。每天,夫妻轮流重复的“功课”,就是准备、侍候母亲吃好三餐和点心,为她洗脸、刷牙、梳头、按摩双脚和翻身,促进血液循环,抱她到椅子上坐,或抱到庭院里晒太阳。由于精心照料,尽管母亲卧床10多年,却从来没生褥疮。

  现在,沈阿婆每天生活有规律,饮食等方面都较正常,自己可以端碗吃饭、喝汤等。她说:“如果没有好儿子、好媳妇和孙辈们的关爱孝敬,我不可能这么长寿。”(谢汉杰 曾明生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东山县摸底调查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行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