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106岁“大姐大”的传奇人生 见证八尺门战役
含辛茹苦抚儿育女
丈夫牺牲时,大女儿已出嫁外县,家中还有6个孩子,最大才14岁,最小仅2岁。失去家中“顶梁柱”的王幼枝强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擦干了泪水,挑起了上照顾公婆,下抚养儿女的重担。她多次谢绝好心人“趁早改嫁或招婿入赘”的劝说,刻苦磨练,很快便掌握了“牛犁耙”等农耕技术,咬紧牙关,扛起参加“大集体”劳动的重活、脏活,只图多挣工分,操持全家生活。那些年,不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还是1963年东山岛罕见的特大旱灾,她坚持勤俭持家,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从不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自己采摘野菜充饥度日,把一点点粮食让给一家老小,她尽心尽职固守、支撑这个残缺的家庭。
在党和政府的关照下,王幼枝的心血没有白流,子女逐渐长大成人。3个儿子先后完成高中、初中学业,两个儿子入伍参军。老大林俊洪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县直机关部门工作;老二林木生退伍后回村,与老三一起务农,子女个个成家立业。王幼枝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她的坚强、执著,赢得了乡亲们的高度赞誉,曾多次被评为生产建设积极分子、先进个人,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眼病神医”不享清福
王阿婆说,她娘家在石埔村,祖父、父亲都是县内颇有名气的民间医生,但以前“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但王幼枝还是偷偷地学会了一些青草药方,尤其在治疗眼科疾病有一技之长,为县内外数以千计的眼疾患者解除病痛。
王阿婆乐呵呵地说,早年孩子多又小,为了生计,日夜操劳,忙得团团转,没有心思为人治病,直至子女长大,才想着为乡亲做点事。有一次,后林村有个女孩右眼睛生疔疮红肿得像桃子,焦急的父母带她到县内外四处求医,虽然花了不少钱,但不仅没见好转,而且因延误治疗,导致眼里不断流脓水,感染了左眼,情况比较严重。王幼枝闻讯,上门为女孩检查眼睛,胸有成竹地对她父母说,“别急,我来治看看吧!”随后,她从野外拔来几把青草药,将一些草药捣烂敷在女孩双眼上,再熬一些汤让她喝。果然,一天后女孩眼睛消肿不再流脓了,8天后,双眼痊愈。“王幼枝是治疗眼睛疑难杂症的神医”不胫而走,传遍县内外。
王幼枝的大儿子林俊洪说,四五十年来,母亲为群众治好眼疾不计其数,有时一天就诊治三四十人,多数人是本县,也有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找上门来,但她很少收人家的钱,过意不去,有的人送她一些水果、麦片、饼干等食品。王阿婆的邻居、73岁的李四前告诉笔者,“前不久,前何村两位妇女还来找她看眼睛呢!”
王阿婆苦尽甘来,如今五代同堂。20多年前,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大儿子多次要她到西埔县城居住,可她不想享清福,喜欢居住在农村,与大孙儿林安东一家人生活一起。
打探王阿婆的健康长寿“秘诀”,村里许多人说,王阿婆除了子孙孝敬外,其中一条就是她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尽管早年失夫守寡,家庭艰难困苦,但她能够保持乐观,和蔼可亲。还有一条,她晚年生活较有规律,平时早睡早起,喜欢室内外活动,经常扫地板、洗衣、做饭,干些家务事,白天时常外出到邻居家串门,也经常去村外采摘一些“艾叶”,回家煮水洗脸,吃艾叶煎鸡蛋等。(谢汉杰 曾明生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