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县京元张氏家庙被列入文保单位 为林震出生地
林震是漳州历史上唯一的本地籍状元,为家乡争得难得的荣誉,成为漳州人的骄傲。他的出生地长泰县京元张氏家庙也成为漳州人纪念这位先贤的所在,已经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市区芝山公园历史名人墙上的林震浮雕像
史上唯一的漳籍状元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宋代主要指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名。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一般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知有多少学子为这一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而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据学者统计,中国历代中状元者不过500多人(由于统计的标准不尽相同,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而我们漳州的乡贤林震就是为家乡争得这一荣誉的历史名人,为家乡人所崇敬。漳州市区塔口庵和长泰县城南门都曾建有状元坊以示彰扬和纪念,可惜现在都已不存。还好,漳州市区芝山公园历史名人墙十大人物浮雕像就有这位先贤,他的祖居地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也建起他的大型雕像。

林震的出生地京元张氏家庙
林震(1388-1448)字敦声,号起龙。年幼丧父,事继母至孝,家庭生活贫困,但贫不移志,刻苦读书,据林震的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经多年苦读,他学问渊博,文章超群。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林震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对此,胸怀大志的林震并不满足,再历10年刻苦学习,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夺魁。当时,皇帝出的题目要求阐述为政之道,说:“朕励精图理,诸生体用之学,讲明有素,其有可以行者,举要以对,务归中正,朕将亲览焉。”林震在殿试卷中写道:“臣闻致治之道,必以教养为先,而教养之道,当以得人为要,盖农桑所以养民,学校所以教民。是二者,衣食之本,风化之源,而君人者不可不以此为先务也……”全文(收入在《皇明历科状元全策》)约1200字,切中主题,很有创见,而且推理严谨,行文流畅。皇帝亲自阅览,十分满意,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
林震状元及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他居官八载,曾主持编修《明实录》。林震出身清寒,淡泊明志,不愿浮沉宦海,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漳州府志》记为正德二年,有误)“称疾告归”。回乡后,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他持身谦恭礼让,待人接物从无疾言遽色,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林震居家之时,广藩(广东布政)曾两次聘请他赴粤主持乡试。林震慧眼识人,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林震在家逝世,享年61岁。林震元配薛氏,继室黄氏,传有三子一女,其后裔一部分传衍外县及台湾等地。林震富有文学才华,写下不少诗文,可惜多已散失。
趣味盎然的传奇色彩
因为漳州民众崇敬林震,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林震的故事传说,人们对此津津乐道,成为市井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笔化三千”的故事。说的是宣德五年二月殿试,林震与江西籍的沈文求竞争状元。江西籍的主考官杨士奇知道沈文求有绝技,能同时两手执笔快写,因此出怪题要他们两人比试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写完三千个字。比试开始后,沈文求双手执笔疾书,林震想起年幼学写字时描红本上的语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灵机一动,就写了“一笔化三千”五个字,抢先交了卷。杨士奇认为沈文求虽然较迟交卷,但他三千字工整娟秀,应为第一名。这事当然最后要由皇帝来裁定。宣德皇帝认为林震机智灵活,应为状元。
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当时一甲三人全是福建人,第二名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第三名探花为莆田林文,二甲35人,三甲62人,共100人,都没有沈文求的名字。然而,许多人却喜欢活灵活现地讲述这个并不存在的故事。清代漳州人杨鉴著的小说《大明忠义传》全书四十二回,其中第十四回至第十八回就插叙林震的故事,写到在林震殿试赢了沈文求之后,沈文求请人去败林震家的风水,认为林震家井中的鱼与别处的鱼颜色大不相同,“林震必是此鱼化生”,设法害死这条鱼,要致林震于死地,但“林震复仇”,却让沈文求及其雇佣者溺水身亡,情节曲折生动,饶有趣味。这当然不过是拼凑故事、连缀情节而已,但却广为流传。从中可以看出家乡人对这位先贤的尊崇甚至偏爱。
还有传说,漳浦有一个岛屿叫林进屿,现在在国家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内,说林进与林震谐音,林进屿是林震屿的讹称,林震未成名时曾在这个小岛上与世隔绝,刻苦攻读,终于取得成功,大魁天下,因此此岛才称林震屿(林进屿)。其实,林震并没到过漳浦,更没有到过现在所称的林进屿,也根本不可能渡海登上林进屿。
此外,还有传说林震状元及第时,家中井鸣三日;而林震去世时,有星坠于其户。诸如此类的故事传说在民间还很多,虽然大多不见正史记载,有些甚至荒诞不经,但人们津津乐道,绘声绘影,却可以说明这位状元公在民间的影响和所受到的追捧。这样的历史“偶像”拥有众多“粉丝”并不奇怪。
值得呵护的历史遗迹
林震的祖居地是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出生地是长泰县武安镇京元村(具体地点是张氏家庙)。科山原来叫“柯山”,后来因为出了状元林震才取“科举”之意而改名为科山。京元村原来叫溪园村,后来也是因为出了状元林震才取“状元”之意而改名为京元。
林震的母亲张氏是溪园社人,怀孕时恰逢溪园社张姓重修家庙落成,随父母、舅舅等娘家人去家庙赏灯看戏,突然间一阵风过,家庙里的灯火全都熄灭,张氏腹内阵痛,竟在家庙里分娩。张姓族人认为这座家庙风水很旺,在这里出生的人会夺走风水。张氏的娘家人趁着灯火熄灭、众人混乱之机,搀扶产妇,抱着婴儿迅速离开。出生在这座张氏家庙的正是后来成为状元的林震。而这座诞生状元的家庙就是现在的长泰县武安镇京元村张氏家庙。
溪园村因为林震中了状元改名京元村,诞生了状元的京元张氏家庙也因此远近闻名。张氏家庙堂号为瞻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坐东朝西,背靠巍峨的长泰名山良岗山,正面隔着一汪碧波与位于芗城区的天宝山遥相对望,地理位置甚佳。整个建筑总面积40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及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燕尾脊,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显得古朴庄重。现在,张氏家庙成为后人纪念林震的重要地标,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泰县状元文化园的核心建筑。大概是得状元之灵气,京元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全村出了博士、专家数十位,成为四邻八乡羡慕的文化村。
林震成为状元后,朝廷多次向林震家颁旨,宣德和正统年间(1425-1449)先后赠封林震父母从六品秩,敕封林震正室薛氏、继室黄氏为安人。现在,英宗皇帝敕封林震继室黄氏为安人圣旨还保存在长泰县博物馆里。
京元张氏家庙连同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状元井等状元遗迹以及尚存的圣旨,这些不可移动的或可移动的珍贵文物,是长泰县状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正在努力发掘,合理利用,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亮丽的人文景观。(许初鸣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