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开展扶贫三个“+”实践:加的是致富路 减的是贫困户
火热五月,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富达合作社车水马龙,一批批杨桃系列加工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微商和电商订单很多,不得不加派人手。采摘季节游客络绎不绝,现在一斤杨桃卖出了五斤的价钱。”果农蔡达权感慨地说。
杨桃采摘季,外国朋友来到云霄采摘杨桃、旅游休闲
下河村民过上甜蜜的生活,源于云霄推行的扶贫三个“+”组合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云霄打出“乡村旅游+”“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组合拳,产生了聚合效应,一产接二连三的格局迅速发展壮大,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创业。由此,一大批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一大片贫困村摘下了贫困帽。
“乡村旅游+”:
村民家门口赚钱
下河乡七高际村云海农家乐的老板吴进兴每逢周末特别忙碌,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他笑得合不拢嘴,“去年我开农家乐,心里没底,怕亏钱。没想到县、乡非常重视,紧紧抓住我们云海瀑布这个资源优势,帮我们大力宣传,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很多,饭店常常爆满,我们赚了不少钱。”吴进兴的日子就像七高际满山的“红色景点”红红火火。
近年来,依托七高际得天独厚的生态及人文优势,山区省级贫困乡下河乡提出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X”产业发展模式:以“旅游+文化”厚植发展底蕴,“旅游+农业”带旺乡村游体验,“旅游+服务业”开辟脱贫门路,用美丽带领群众敲开致富大门。“七高际村是革命战争时期云和诏县委机关旧址,留有大量红色遗迹,我们从中提炼出一根旅游‘红’线,它正好补充了蓝色云海瀑布映衬的自然景观游和绿色富硒农产品为核心的绿色养心体验游,构成了富于吸引力的红、蓝、绿三色景区,再通过节会聚拢大量的人流与消费潜力,最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下河乡党委书记朱光勇表示。
“旅游+文化”增添了旅游的底蕴,更吸引游人。下河、马铺等乡镇加大投入修缮乡村人文景观,并纳入乡村游。这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景点,还提升了乡村游品位。
“旅游+农业”“旅游+服务业”则帮助群众打开致富大门,“一产围绕旅游种,二产围绕旅游办,三产围绕旅游做”成为云霄乡村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土地流转盘活荒废田地,种上富硒蔬菜,随着游客走入千家万户。红山、顺辉、坤城等绿色养殖家庭农场纷纷建立,让七高际等乡村旅游焕发活力;吴进兴等村民开办农家乐,既满足了游客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的消费需要,更为贫困户就业创收、农产品销售搭建起平台。
随着乡村旅游开发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旅游也让当地人转变了思想观念,看到了无限的商机。曾经是当地贫穷代名词的青菜、水果等蔬果,如今都紧俏起来,来乡村旅游的人们总会买上一些带回家。村民们趁机在家门口卖起了绿色无公害蔬菜,以前不起眼的蔬果变成了“香饽饽”。现在,许多村民纷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部分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开办农家乐,全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
果蔬采摘季和美食节催热乡村游。今年,安吉村举办枇杷采摘季活动,游客实现从无到有,每天都在增加。下河村举办杨桃采摘季活动,游客每周人数3000人次以上,今年村民杨桃收入户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多元。
云霄乡村旅游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业链,让乡村越来越富美,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现代农业+”:
股份分红助脱贫
在山区和平乡的坎顶村,果蔬基地大棚鳞次栉比,溪河潺潺流动着,农户们忙碌着,呈现现代农业园的气象。“以前沙滩地和田地闲置,值不了钱,引进绿州建了园区,土地升值好几倍,还带来了观光游。”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曾是山区省级贫困乡和平乡的真实写照,山区乡镇耕地少,人均田地更少,一直是村民致贫的重要原因。坎顶村引进龙头企业绿州公司的同时,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股份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挖掘有限的土地潜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2015年,社员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相比当地农民人均10872元的纯收入,增加了38%,另外还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高优蔬菜生产,户均增加14000多元的收入。”绿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自训介绍。
现代农业园是和平乡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模式之一,该乡开创了“企业+技术员+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吸纳精准扶贫对象、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以提供务工机会、租赁土地等形式来帮助其自主脱贫。如今,以“绿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和平乡发展产业扶贫的强力“引擎”,辐射带动全乡近60%的农户。
和平乡积极鼓励、帮助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坎顶村村支书吴清顺信心满满地说:“借助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我们成功地把村里48名精准扶贫贫困对象吸纳进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目前,和平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家庭农场29个,吸纳会员近千人。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云霄出台扶持措施,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县支农信贷协会担保贷款可其提供10万元以下贷款并减息1.5厘,县财政再给予支持县支农信贷协会15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配套和每年35万元作为贷款户投保人身意外保险,解决贫困户在农业发展中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对吸纳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或成员并使之逐年脱贫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按每吸纳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3000元补助。建档立卡符合就业年龄的贫困残疾人户,每户给予扶持发展生产资金5000元。此外,云霄还建立百龙联百村机制,帮助40个贫困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及贫困农户增收。
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份经营模式,激发了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带动农户增收。绿州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农村建立了9个果蔬生产基地,直接带动了农户1万余户。
“现代农业+”推动农旅结合,催生乡村旅游。佳洲岛由蔬菜岛变身集生态种植、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了爱情婚纱摄影基地。目前“现代农业+”模式带动云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2万亩,直接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助农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互联网+” :
土疙瘩卖出金价
云霄马铺乡青美村的村民罗良光种了十几年淮山,从未想过自己种植的淮山足不出户就能卖到1斤6块钱。“今年的收入比往年高了近6倍。”细算了一下账本,他乐呵呵地道出增收的“秘诀”:“今年,我把淮山交给电商卖了,没有中间层层销售环节,直接卖给消费者,赚的钱比过去多几倍。电商是我们农民的发财宝。”
罗良光所说的“电商”就是马铺乡政府与国内电商龙头抠抠网携手打造的“抠抠镇”专营店。采用政府支持、抠抠搭台、自我建设三方合作的运营方式,将独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电子商务有机融合,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山窝里的土疙瘩卖出了“黄金价”。
和罗良光一样,云霄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搭建农村淘宝、“抠抠镇”、微商等电商平台,将枇杷、淮山等农特产品远销到国内各大市场,即促销了农产品,提高了其价格,又让农户增收。
推广“电商+农特产品”,农产品不仅卖得了,还卖得好。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目前电商电商签约农产品产销合作金额达3.28亿元。启动云霄枇杷聚划算等电商助农行,通过农村淘宝等电商促销枇杷等农特产品。枇杷采摘季期间,枇杷搭上电商快车,销售了10万斤,而且一斤卖出了四斤的价钱。杨桃采摘季期间,杨桃通过电商销售了15万斤,一斤也卖出了五斤的价钱。
推广“微商+农特产品”,农户当上个体老板,农产品卖得更好。微商成为云霄农特产品的一大主力军。许多农户通过手机当起了“微商”,将枇杷等鲜果及枇杷膏等卖火了,卖出的价格比网店高。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云霄农特产品线下传统销售模式不再式微,线上“互联网+”的新模式方兴未艾,农民生产热情高涨。
扶贫三个“+”,加的是致富路,减的是贫困户。如今,大山深处变景区,落后乡村兴产业,互联网上卖特产……云霄县乡村富美了,贫困户腰包鼓了,大步迈向脱贫致富道路。(王一雄 吴若阳 吴丽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