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抗战老兵讲诉烽火岁月:瞒家人报考军校只为上场打鬼子
昨日,笔者前往市区新浦东路东方明珠小区,拜访现年96岁的抗战老兵陈榕。陈榕曾任86军67师200团二营二连机枪排排长。由于前段时间刚做胆结石手术,老人显得有些疲倦,但一讲起那段烽火岁月,他越说越起劲。
陈榕向笔者讲述抗战故事
陈榕1920年出生在福州永泰葛岭乡台口村,家中有三个姐妹,他是独子。陈榕在福州读书期间,看到很多不平等的待遇,“日本人犯错却不能用中国法律处罚,开鸦片馆、开赌场,中国人管不了。”1938年,还在读高中的陈榕获悉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招生,于是瞒着家人,当年10月坐船到南平参加军校入学考试。半月后被录取,他才向家人如实禀报。家人只好答允并准备盘缠送他出征。
“当时就想着拿起枪杆子保卫国家。”陈榕说,考入黄埔军校本校十七期二总队步兵科,与他同被黄埔军校录取的福建籍学生有60多个,“以前打战流动性很大,没有固定的地址,没法联系,偶尔在行军中才能获得一些战友信息。”直到1985年,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漳州联络组成立,陈老与战友们的联系才逐渐频繁。
1941年底,陈榕从黄埔军校本校毕业,分配至第三战区(浙皖赣闽地区)士兵部报到,进入战区直辖第86军67师200团二营二连,成为一名前线抗战军人。见习3个月后,他升任少尉排长,担任守护衢州机场任务。
“战场上最需要的是经验,一疏忽命就没了。”回忆起刚参加战斗的情形,陈榕感慨道,很多刚毕业的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付出了惨痛代价。
陈榕说,部队曾经被日本兵包围了一个星期,造成给养严重不足。国军便将稻谷放在石板上磨,再拿到河里淘洗。尽管如此,米里仍然掺杂着不少谷子。然后用纱布包着米,放在大锅上蒸,再将蒸好的饭团悄悄送到战地。一人一天两个饭团,忍饥挨饿是常有的。在守卫衢州机场的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不计其数。谈起一位年仅20岁的老乡阵亡时,陈榕说:“他不是给炸弹炸到的,而是震到心脏,给震死的。”原来,日本飞机突袭对战地进行扫射,这位老乡正带着队,飞机扫过,他急忙卧倒,结果被炸弹的冲击波震死了。
“当时一个营只有3个机枪排,而我们的任务更多的是为冲在最前线的步兵提供掩护。”陈榕说,“我们没有飞机,大炮的射程也不及日本装备,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重机枪以及士兵们的浴血奋战。”
1943年,陈榕随团长陆净澄(黄埔六期安徽人氏)调入黄埔军校三分校,任19期七总队第二中队区队长,不久升任上尉。最后以少校营长军衔离开国军部队,回漳州定居。
如今,陈榕每天在家里与老伴聊天、陪曾孙子,有时候看看电视报纸,在这个四代同堂的家里安享晚年。“我对子孙讲,没有国就没有家,让子孙代代爱国家。”
(朱亚圣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