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率“闽营人”屯垦河南历史被掀开 后世祭奠
黄廷率“闽营人”屯垦河南的历史被掀开
都说“闽南人根在中原”,可自从2003年得知自己的先人祖地在漳州锦宅后,十多年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一批批来自河南邓州市的黄氏宗亲,不远千里南下,赶到龙海锦宅村“诚敬堂”祭奠先祖黄廷。今冬,黄廷的第12代子孙黄书团又率河南邓州黄氏宗亲如期而至。
这是为何呢?黄廷又是谁?
说起黄廷,可能有人会感到陌生。不过,说起黄廷的“上司”郑成功、郑芝龙,人们可能就耳熟能详。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黄廷,一生基本上是在郑成功祖孙三代的军营中度过,二十多岁便当了总兵官,征战驱驰,立功无数,官职一度还曾高于施琅,他和他的部众为两度收复台湾奉献了力量。
对黄廷生平颇有研究的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嘉星告诉记者,黄廷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投身郑芝龙帐下至1646年首次降清、跟随郑成功助其反清复明、在郑经袭位时期效力郑经至1664年再次降清后率部北上屯垦豫西等几段。
黄廷随郑芝龙降清两年后,在闽粤交界的南澳岛高竖反清复明“招讨大将军”之帜募兵的郑成功收编了黄廷和施琅的部队。黄廷在郑成功军中效力长达14年,直至1664年郑经袭位时期无奈再次降清。再次降清后,黄廷被安排北上屯垦保境、定疆拓土,为清初全国局势的稳定写下了英勇壮烈、可歌可泣的篇章。
乾隆二十年(1755年)蒋光祖撰《邓州志·武胄·武功》载:“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刘献廷《广阳杂记选》“黄廷”引“涵斋言”称,黄廷是漳州人,“于康熙二年以五千铁甲投诚,封慕义伯;后令其开垦于邓州。”
“他北上屯垦河南这一段历史被人淡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地方文史专家陆陆续续在报刊和网络媒体重提‘闽营人’屯垦河南之事,继而黄廷所部台湾“高山族”后代的谱牒被发现,这才引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专家的田野调查。”张教授说,由于河南的十多个县市都有清初前来垦殖的“闽营人”后裔,他们都认同黄廷为其祖先或祖先的主帅。
张教授介绍,邓州黄氏和“闽营人”后裔世代口口相传,黄廷的降清乃出自民族大义,“率十万将士归清”,奉诏赴京,在寒冬腊月天,行至卢沟桥待命。清廷为防其“功高盖主”、降军哗变等,急发命令,阻其北上。黄部于是奉旨南下,沿途“撒豆儿似的”疏散各个分支部队,随处屯垦,而黄廷的“五营亲兵5600余人”则于腊月二十四抵达邓州,因没赶上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于第二天补过。在南阳七县乃至河南全省的“闽营人”后裔聚集地,至今仍保留着与众不同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据邓州市民政部门前几年的不完全统计,邓州目前大约有13000多“闽营人”后裔,其祖籍大多数是漳州。改革开放后,有些“闽营人”后裔利用求学、参军、出差的机会,到闽南漳州寻找先人的祖籍地,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寻根并不多。
2014年12月29日,前来锦宅祭祖的黄廷第12代子孙黄书团告诉记者,2003年他们通过河南电视台得知了黄廷的祖地在锦宅,当年就前来拜访,此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都会组团前来祭祖,锦宅村的黄氏族人也组织宗亲前往邓州联络亲谊。“南下锦宅祭祖,这既是对血脉传承的认同,又对凝聚黄氏宗亲的人心非常有益。”他说,在邓州当地,黄氏宗亲会经常给后辈讲黄廷的事迹,讲黄氏的荣耀,让他们不忘本。
在锦宅村黄氏宗祠“诚敬堂”,“慕义伯”黄廷的神位被放置在锦宅黄氏开基祖神位的左侧。如今,锦宅村还保留着一座黄廷发迹后回村兴建的老宅,先人的荣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总是村里的老人说不完的话题。(记者 徐镜正 通讯员 谢丽卿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