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消防支队68名老兵光荣退伍 踏上返乡路程
“留在生命中那个忠诚与奉献的青春岁月……每每与死神赛跑为抢救生命而险些牺牲的深深烙印,永远与红门同在!”昨日9时30分,漳州消防支队营区内军歌嘹亮,鞭炮鸣响,68名退伍老兵胸戴红花,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乡路程,离开了奋战多年的“第二故乡”漳州。(海峡导报)
武警漳州支队200名退伍老兵作别“第二故乡”:忘不了那一抹橄榄绿
“再见了,亲爱的战友!再见了,亲爱的兄弟!”11月25日上午,武警漳州支队200名老兵光荣退伍,分别时,战友们依依不舍,知心话儿说不完。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一个个老兵一步三回头,挥泪作别军营,告别第二故乡,踏上新的征程。
挥泪惜别
连日来,这批退伍老兵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以不同方式度过最后的军营时光。他们服役时间短则2年,长则12年,可他们感慨地说:“忘不了身上的橄榄绿,忘不了第二故乡情。”
“枪神”赴粤当特警
1988年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市的梁金森,小时候就对玩具枪有着天然的喜好。8年前,他入伍后担任军械员,专门管理枪支弹药,一有空就找机会研究各种枪支。正是这股劲头,100环的射击考核,成绩总在90环以上。射击比武中,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军事能力,他多次夺得桂冠,战士见到梁金森,总以“枪神”称呼他。
最后的军礼
他担任武警漳州支队特勤排一班班长,专业狙击。今年“诏安6·17持刀挟持妻儿案”,梁金森担任狙击手。今年10月,他参加了“2014年全国从武警部队反恐分队拟退役士兵等人员中录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考,通过军事技能、文化水平和面试三关,成为首批支队通过“国考”的两名特警之一。梁金森说,明年将到广东珠海当特警,还是与钢枪打交道,继续守护人民的安康。
“陈师傅”手艺传后人
在中队干了5年,陈思彬对中队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特别有感情。平时营产营具有什么损坏,他都会心疼地拿起工具修补。大到蒸饭车、空调,小到灯泡、水龙头……5年来,陈思彬修过的物品不计其数。慢慢地,战友们私下里送他一个“陈师傅”的昵称。
有了在军营打下的基础,陈思彬退伍后打算先到技工学校进修,以后再开个修理店。一想到离开,他心里有点舍不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担心退伍后,东西损坏了没人能修。于是,退伍前,特意物色了两名新同志跟着他学手艺。他说,最好的青春时光都在军营里,现在将告别漳州回老家,第二故乡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一身“绝活”,一定要留下来。
炊事员留下心得笔记
蒸气袅袅,油烟缭绕的三尺灶台岗位,就是长泰中队战士赖洋洋的“好舞台”。他不光考取了中级厨师证,还带出了好几名小小炊事员。
在他眼里,军队培养了他,给了他一身好手艺。赖洋洋怀里揣着一本油乎乎的小本子,里面凝聚着他多年的烹饪心得。他视作珍宝,如今打算把这个心得本留给中队。他自豪地说,在离队之前已经为中队留下好苗子,留下心得笔记,是为让其他有志于从事炊事岗位的战友们,今后能从中学习借鉴,提高炊事保障技术,让战友们吃得更好。
留下最美的记忆
为了让短暂的军旅生涯变成一段永恒的记忆,南靖中队的袁联康从去年开始就用数码摄像机把老兵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点点滴滴拍录保存下来。袁联康告诉记者,在漳州当兵的日子,是这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退伍前夕,袁联康对军营的眷恋之情更加深切,十分珍惜在部队每一分每一秒。他日夜加班,忙着编辑老兵光碟的后期制作,打算把它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留给身边的战友和亲爱的中队。光盘里,有老兵对中队的满腔深情,也有老兵对中队战友的祝福、忠告。尤其是记录于11月23日的短片,战友们卸去鲜红的警衔、闪耀的领花胸标时,眼眶红了,泪流满面。他说,希望“后来人”能从这张光盘中得到启发,倍加珍惜短暂的军旅生涯,将战士的优良传统接力、传递。(漳州新闻网记者 罗培新 通讯员 陈沧海 蒋锐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