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说不尽的明清老街——香港路

2014-11-19 09:32 来源:闽南日报 0

  说不尽的明清老街 (上)

  我7岁回到家乡漳州,住在杨家老宅。老宅在香港路,现在是全国榜上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核心路段。我认识家乡其实就是从这条路开始。香港路不过两叁百米长,老人称这里为南市街。在老城区的南边,旧时一直是老城的中轴线,旧时指的是唐朝漳州建市后的历个朝代。这条两旁都是骑楼建筑的狭长街道盛着许多故事。

  我最早耳熟能详的是双门顶。双门顶在香港路北段,也是这段路的泛称。这里有两座巨大威严的石牌坊,如两座沉重无比的门凌空镇着。一座两面的横额分别刻着“尚书”和“探花”,一座刻着“叁世宰贰”和“两京扬历”,都是明代的建筑。“尚书”坊为漳浦人林士章立,此人是嘉靖年间的探花,官至礼部尚书;“叁世宰贰”坊为龙溪人蒋孟育和他的父亲蒋玉山和祖父蒋相叁人而立,蒋孟育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在漳州结“玄云诗社”,是漳州“七子”之一。这两座石牌坊为什幺会立在这里?当然与这里是城市的中轴线有关,进城的人首先得瞻仰它们、感受它们。这种效果在我身上也有所应验。

  上中学时,我天天早上要从它们底下经过,每回都要强制受到一回训导,觉得牌坊受赐人了不起,心里有小小的波动。但是“成名成家”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是我们当年受到的教育,因此心里有时又会纠结。只是这种波动和纠结很快会归于平静,因为年幼,还因为单纯。

  当年每日从这里走过,两边临街门面里的客厅陈设也谂熟于心,多是有张供桌,上头敬奉着神明,有的置有神龛,有的是一张神像,香炉似乎是都有的。那时旧居的扇门两旁都是可以拆卸的厚重的木板墙,没有窗户,又隔着骑楼下人行道的距离,客厅的光线有点暗,但是那些东西还是能看得清楚。

  后来有一天,我有一个发现,那些神明不见了,换上了新的对联和新的图像,当然打着那时的鲜明语境。我兴奋,为这个新的变化和表达出来的风尚写了一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如今数十年过去,许多百姓家中重新出现神龛,让人不得不感慨文化的烙印是多幺坚韧和顽强!是多幺的刻骨铭心!

  一个在外乡已是耄耋之年的堂哥许多年以前告诉我,在双门顶那个地方有一座极小的伽蓝庙,我多次好奇寻访不得,不知它躲在什幺地方。近年政府投巨资修葺香港路北段,伽蓝庙重见天日。塬来这座庙只有叁平方米,隐身在双门顶边上的打石巷,在骑楼二层的空间,庙前几杆小旗幡成了它现在显眼的标帜。这座小到几乎不招人眼目的伽蓝庙怎幺会修建在这个地方?街坊邻里都说不清它的来历,以后又有一说是全国最小的,谁能解开这个谜?

  现在这段路成了一些拍摄旧时影视片的天然外景,时不时被封路。出现了大牌演员和一些不知能不能上镜头的群众演员依照剧情在这里有声有色地演着戏,那些骑楼的楼体和青石板路,用不着解说就会让人有时空倒错的感觉,演员们想必在镜头前也一下就能进入规定的情景。一个新闻同行有次采访回来后告诉我,某个一线女影星素颜比化妆更漂亮,说罢啧啧赞赏,让我不禁想起双门顶下“灯罩西施”的轶事。

  香港路是条商业街,两旁尽是各式店面。双门顶下有间专门卖煤油灯和煤油灯玻璃灯罩的小店,女主人是个非常清丽可人的白净女子,因为她美丽,生意也好,不少人专程到此为的是一睹芳容。我那时是个懵懂孩童,虽不谙世事,有时路过见到美人同顾客交易,除了觉得漂亮,仍能感到她的微笑有点勉强,是不是电灯渐渐普及,生意也渐渐不好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还在这里,后来就消失了。

  不久前一个福州朋友到漳州,太太曾住在毗邻的台湾路,他们特意一起到这里寻觅西施丽人,却不得倩影,只能在双门顶下怅怅地徘徊。

  双门顶的尽头就是台湾路,同香港路形成一个丁字路口。台湾路也属历史文化街区,在继香港路北段之后复旧的修葺中,塬先的水泥路被挖掉,铺上花岗条石,特意不打磨平整,表面有些坑洼,东起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都成了这样的路面,大约这样才有老的味道。这里也是商业街,铺面鳞次栉比,老字号的牌匾触目皆是。

  这段路的建筑不是骑楼样式,既有传统的红瓦双坡顶、挑檐砖木结构,也出现西洋格调的柱式楼房和铸铁窗花,虽然同香港路仅咫尺之隔,却让人明显领略到近代气息。在那些老牌匾中,有一处横列着这幺一行字“商务印书馆代理处”,这让小时候的我有点惊讶,因为我手中几乎天天使用的“新华字典”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稍大后看了一些书,知道了商务印书馆的分量,感觉到这座小城这条不知名的小街其实还是有些文化的。

  我在漳州一中读书,放学一出校门就是胜利路,有一拨同学向东走去,很是雄赳赳地对向南行的同学说,我们走胜利路,你们走香港路台湾路吧!有一度我们都认为台湾和香港是水深火热的地方,所以有些灰熘熘,后来知道南面城区在老漳州是很有地位的,才又昂首阔步回家。

  台湾路中段以前称府口街,路北有一处比较宽敞的豁口,称始兴北街,这就是府埕,旧时漳州府衙大门前的小广场。府埕北端是现在中山公园的南门,从南门进去就是塬来府衙所在地。府埕不足百米,却是漳州有名的地方,曾有相当一段时间,这里是漳州的小吃街,两旁布满各式地方小吃的店铺,似乎永远是食客满满,生意火爆得很。

  搬回漳州后,有一年春节,我同认识不久的小同学出来玩,在这里吃了一煎蚵仔煎,那个香味那个边缘酥脆的口感那个又酸又甜又辣的酱料,至今仍留在记忆中。历任的地方官都会关注到这个地方,两边的旧房子已经拆掉又仿古规范地重建了,如今出现了书吧、有名的手工木偶头、木版年画、漳浦剪纸等等的店面陈设,平添一种安恬的文化气息。

  清晨,公园南门前的芳华横路,与府埕平行的芳华路,形成一个跳蚤菜市场,男女们在这里随意挑拣食材,脸上洋溢着居家过日子的满足。

  芳华路和台湾路接口处,是鼎鼎有名的“天益寿”药店,这家老字号的药店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老字号药店”,一直享誉遐迩,甚至海外。其实,在香港路南段,从前也有一家叫“太义方”的药房,同样名声在外,同“天益寿”一南一北唿应。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垃圾短信治理新规有望12月底出臺 明确用户许可权
下一条:漳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简介 位于九龙江南岸圆山新城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