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水上庙宇“送王” 今“王船”驶向外海燃烧
闽南网10月6日讯 昨天,漳州九龙江旧中山桥一带特别热闹。这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漳州最小水上庙宇”之称的“进发宫”,正在进行每年最热闹的“送王”活动。
今天,活动将迎来最高潮。早上有一系列的祈福典礼;下午,巨型纸糊“王船”将“驶”向外海燃烧。
据了解,“漳州疍(dàn)民习俗”即进发宫请王、送王等民俗活动,成功申请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天,江滨公园旧中山桥一带,装上了喜庆的龙柱。岸边传来唱戏声,公园内还有市民端着漳州传统卤面吃。
进发宫所在连家船主人,是52岁的郑阿狮。江面上,这艘船旁还聚了不少渔船,船上都置了香桌,供奉王爷公神像。
进发宫香火分灵甚广,来自市区、南靖、龙海、平和等地的信众都来了。其中,有二十多艘九龙江一带的渔船,也有不少上岸的连家船渔民。
连家船长者、71岁的郑拾字介绍,进发宫供奉的神明不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玉皇大帝生日,“请王”请来“外海王爷公”,在进发宫“住”半年,辅助庙里所供奉的神明,以保一方船民平安;到了农历九月十三,就要举行“送王”仪式。
而从农历九月初八开始,这里开放5天让信众参观、拜拜。昨天是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上千水陆信众,上船拜“船底尫(wāng)”。
岸边一个简易搭盖的帐篷里,放着一艘彩纸糊的大王船。其长近7米,高约1.5米,是今日做王醮的“主角”,将“载”着王爷公、供品到外海,在众人的祝福中,举行“烧王船”仪式。
有意思的是,大王船一旁,还有一只小船。郑拾字解释说,以前渔船常会遇上恶劣的天气,而且会到陌生水域,所以需要一只引路的小船。
要放在王船里的,还有信众答谢的柴米。只见成捆的柴和一袋袋的米装满了另一艘船。据了解,每户人家要送来4捆柴、4袋米、一捆寿金纸,以表对神明一年来保护的答谢,并祈福来年依然能行船平安、风调雨顺。
链接
进发宫全称“进发宫代天巡狩玄天大帝庙”,是建在连家船船舱中的袖珍小庙,相传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庙内供奉的玄天大帝木雕像为明代遗物。
2011年5月,漳州市区最后一家连家船船民上岸定居。因其供奉着船民世代信仰的神仙,这艘船没有上岸,而是赠送给“芗城区船民进发宫理事会”,继续留在九龙江上。而在此之前,连家船都陆续上岸,但船民供奉“船底尫”的信仰,并未改变。(海都记者 郑娟娟 杨清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