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讲古仙”的金庸缘 初见痴迷到一发不可收拾

2014-09-23 10:40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下午3点未到,漳州府埕老茶舍门前,早已围满迫不及待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一张条案临门摆开,一副折扇、一杯清茶、一台立扇、纸墨笔砚,75岁的“讲古仙”颜森炎身着唐装如约到来讲金庸。

  “袁承志命群盗发射暗器,守住山冈。群盗本已一败涂地,人人性命难保,突然有人出来领他们暂脱险境,怎么可能不听命于他的吩咐呢?”颜森炎不时挥舞着右手,比划各种姿势,极力描述故事里的每个细节。台下“听古迷”或托腮、或跷脚、或摇扇,悠然自得。“输人毋输阵,输阵就歹看面”、“分不平,看到廿九冥”,颜森炎时不时蹦出闽南俚语、歇后语,一时间,金庸的武侠故事透出浓郁的闽南风。

  初见痴迷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颜森炎说书的本事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我爷爷的爷爷就是个说书人,在我们附近几个村远近闻名。而我的父亲从前在村里开了家小店,顾客来买东西,他就讲故事给顾客听,听众经常围得店门口水泄不通。”

  1988年,颜森炎一接触金庸小说就觉投缘。当时他捧着金庸小说一看就是一整夜。“真好看!”他萌生了拿金庸小说来“讲古”的想法。“小说情节曲折、悬念迭起。金庸写的故事很适合说书。”于是,颜森炎带着“既为娱人,复为娱己”的初衷试讲起金庸小说来。“最早讲的是《鹿鼎记》,”颜森炎回想起昔日情景仍不无得意,“在中山公园‘撂地摊’讲古,听我说金庸的人最多,每天下午3点开场,每场都有200多人来听。”

  “颜氏”风格打造“闽南版金庸”

  尝试讲了一段时间后,颜森炎觉得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引《射雕英雄传》以张十五说书作开场,认为金庸心底有很深的“说书”情结,“他的小说有很多传统说书的口吻。而说书人其实就是半个演员,只要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跟上,台下的听众一定爱听,那不亚于看电视剧。”日子一长,颜森炎越讲越熟练。他摸索出的那套老少咸宜的“闽南讲古”也在讲金庸时发挥得炉火纯青。比如故事情节的“漳”化处理——“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在渤泥国任拿督的张信命儿子张朝唐回漳州原籍考取功名,……主仆二人买得两匹坐骑,沿路打听,向广东而去。幸喜一路无事,经南靖、平和,来到三河坝,已是广东省境,再过梅县、水口,向西迤逦行来……”讲《碧血剑》开头就包进漳州的馅料,一下子拉近了虚构小说和现实乡土的距离。又比如将芗剧的曲调串入说书之中,且说且唱,极富戏剧表演色彩。讲到《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母子流落蒙古大漠,他即兴用芗剧调子唱道:“恨海茫茫无时尽,天边孤雁哭不停,国恨家仇未得报,母子沙漠共逃生。”

  曾与大侠见面誓将金庸说到底

  2004年11月,作家金庸来闽南观光讲学。期间在泉州,颜森炎特意去见他仰慕已久的“金大侠”。“金庸笑眯眯的,很平易近人。”颜森炎回忆道。而金庸当时得知在东南一隅,居然有一个“金迷”能以“讲古”的方式演绎他写的武侠故事,觉得很神奇。他们一见如故,热忱握手。“因为见面时间很局促,我没来得及给他现场演示一段讲古。”颜森炎略有些遗憾,不过见到金庸毕竟难得,“还是很兴奋!他勉励我继续讲下去。”

  当然,颜森炎与金庸的故事仍在继续。光阴如梭,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一提及颜森炎,很多人将这位“讲古仙”看成是金庸小说的“闽南化代言人”。下午3点,只要天气晴好,老街府埕的“讲古场”还是听客满座。尽管说的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有人就是爱听。而每天如约前来讲金庸,也成了颜森炎的生活习惯,“不管有没有人在听,我没说心里总觉得不实在。”

  颜森炎说金庸小说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最让人心动的还是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悲欢离合的人情、跌宕多姿的人性。”他希望借金庸的故事带给人予真善美的愉悦,也希望原汁原味的闽南语能飘在老城的街巷,让人热爱乡音记住乡愁。当笔者问他讲古还打算坚持多久?颜森炎说他不想说得太多,将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还能继续坚持下去。(漳州新闻网 郑蔡乐)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推进依法治价专项检查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下一条:农民评“职称” 漳州两县试点农村实用人才认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