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中山公园女人街附近 有一“婆媳”卤面店
在市区中山公园女人街附近,一家新开张的卖卤面的小吃店店名亮出“婆媳”两字,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有的还冲着这店名好奇地进去消费。毕竟在世人眼里,婆媳是一对注定的冤家,而这家店的婆媳,是怎样合力经营,和气赚钱的呢?昨日上午,记者特意前往这家小吃店,探寻“婆媳”二字背后的故事。
原来,媳妇李玉凤曾经是晋江一所公立小学的教师,担任语文、美术老师六年。之后,她辞去公职嫁到漳州。在婆婆董秀琴的悉心教导下,李玉凤“华丽转身”,从开始一丁点家务活都不会,到如今能经营小吃店。6年来,她没有和婆婆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她说这靠的是别计较太多。生活在一起,摩擦难免,双方应将心比心。“我们以婆媳作为店名就是这个道理,嫁进这个门就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要赚钱首先要先赚得一团和气。”
早上十点,尽管早已过了吃饭的时间,但李玉凤和董秀琴经营的小吃店里依旧生意红火,小小的空间挤满了食客,婆媳二人忙得不可开交。“一般早上六点就有客人上门,一直要忙活到中午。一天下来,营业额千把块没有问题。”李玉凤说。
当初怎么会打出“婆媳”名号呢?李玉凤说,这都是婆婆的主意。当初商量取什么店名,原本想以家人的名字简单取一个就好,可想想又太普通,怕打不出知名度。最后董秀琴拍板,说既然是婆媳二人共同经营,那就叫“婆媳店”好了,好记又有特色,更重要的是在理。董秀琴说,取了这个名字之后,一些客人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舒服,从第一次光顾到熟客。
李玉凤在柜台里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有谁会想到,出嫁前的她完全不会做饭。6年前,李玉凤在晋江的一家公立学校当教师,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而小时候,家里人当她是个宝,根本不用她干家务,所以到了26岁,“还只会泡面”。
与先生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免于两地奔波,李玉凤辞掉了在晋江的工作。初到漳州,李玉凤一时找不到新工作,而夫家三代都是做小吃的,婆婆当时在古城菜市场附近经营一家小吃摊,便想着让她来帮忙。李玉凤犯难了,不说自己对烹调一窍不通,单是经营小吃摊的脏、油腻、琐碎,就让这个每天和花朵般孩子们待在一起的小学教师感到头大。不过,李玉凤还是决定去跟婆婆学手艺。
刚开始学做小吃时的辛苦,李玉凤记忆犹新。完全是“门外汉”的她,即使搅个蛋也搅不好,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就连拿把菜刀的架势,她都像拿根筷子。当初,她辞掉工作时家人朋友就极力劝阻,这时看到她这么辛苦,就更不理解了。最初婆婆只有一个摆在户外的小摊,没几天李玉凤就晒黑了,以至有朋友揶揄她“人都晒成五香了”。
用李玉凤自己的话说,战战兢兢的,生怕做得不好会被婆婆嫌弃。不过董秀琴没她想象的那么严厉,所有的步骤都手把手教她,有错误都是当面指出,提醒她需要注意的地方。李玉凤的手艺渐渐熟练起来,三四个月后就能在小吃摊里独当一面了。
几年下来,李玉凤和婆婆经营的小吃摊生意越来越好,最后开起了现在这家卖卤面、生烫的“婆媳店”。董秀琴说,这么多年来,婆媳两人没红过脸,即使偶尔有些小矛盾,也会当面说出来,从不藏在心底,没有隔夜仇。相互谅解、不要计较,这是李玉凤总结出来的婆媳相处之道。
在董秀琴眼里,媳妇李玉凤性格温和,做事认真。“媳妇会做事,婆婆就高兴。”董秀琴用闽南话说道。董秀琴把教媳妇做小吃开店,视为一种家庭的传承。她说,自己现在能做就多做一点,等以后老了,媳妇也能反过来照顾自己。“家人之间就该相互照料。”她说有一次,她不小心扭伤了脚,媳妇忙前忙后端茶倒水,回想起来十分感动。
董秀琴说,在她当媳妇的时候,婆婆可不是她这样的。当时做婆婆的都比较严厉苛刻,更不会手把手教她手艺。董秀琴刚嫁到夫家时,就在夫家的小吃店里做后厨帮工。没人教她厨艺,她就留心观察,实践摸索,到最后自己也成了行家里手。而当年的经历,让她觉得更应该关心媳妇,把自己会的都教给她。
李玉凤说,这些年来,婆婆教给她的不只是做小吃的手艺,更是做生意做人的道理。她说自己以前看到挑三拣四的客人都会心急,而婆婆教她要和气对待挑剔的客人,如何与各种不同类型的顾客相处,学会让利于人。和气生财,也成了现在“婆媳店”的经营理念。“和气、好吃、不要贵,生意就好。”李玉凤说。(漳州新闻网记者 罗培新 见习记者 林诚毅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