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居特色建筑》讲坛开讲 建筑技术影响台湾
9月20日,2014年芝山讲坛第九讲在市图书馆二楼多媒体会议室开讲。高级经济师,漳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漳州市政协文史员许初鸣主讲《漳州民居特色建筑》。
讲座中,许初鸣结合漳州本地实际的古民居建筑事例,阐述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入乡随俗”地保留了中原传统建筑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整场讲座图文并茂,内容紧贴实际,语言通俗易懂,受到听众好评。
据悉,下期芝山讲坛预计将于10月18日上午9:30在市图书馆开讲,原漳州市文管办文博研究员杨丽华将主讲《漳州国宝》。
● 主讲人简介
许初鸣,高级经济师,漳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漳州市政协文史员。在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3部,参与编写著作10多部,获得过一些奖项。
● 内容简介
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建筑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
一、中轴对称,布局规整
漳州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院落式布局显得规整。
二、三段结构,大胆创新
漳州传统民居单体由屋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屋基多为石质,屋身包括梁架和墙壁,梁架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种,一般为穿斗式,大厝的正屋常用抬梁式;墙体按用材分为生土墙、土坯墙和砖石墙等。屋顶一般为双坡顶,多为悬山式和硬山式,“燕尾脊”成为漳州传统民居最吸引人的视觉特点。
三、土木起厝,就地取材
建筑材料主要为泥土和木材,因此把建造房屋的工程称为土木工程。屋基多石质,而屋顶多瓦片。屋身梁架用木材,墙壁则往往根据不同的地域有生土墙、土坯墙和砖石墙之分,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漳州土楼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因为夯得细密结实,而且其中加入石灰、篾片、糯米浆、红糖水等,所以不易风化,十分坚固。
四、特殊形式,富于魅力
漳州人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民居在其手里衍生出许多风格鲜明、魅力独具的特殊形式。竹篙厝是四合院的一种变体。竹篙厝的门面上楼下廊成为骑楼,即“五脚距”。土楼的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番客厝,带有鲜明的南洋风格,见证了漳州人的海洋文化性格。
五、根于中原,植于本土
漳州民居文化是中原民居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又根据东南沿海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民俗风情而有所创新,根于中原而植根本土,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传播彼岸,影响台湾
漳州移民到台湾,从大陆带去了语言文字、耕作技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带去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在中原传统民居文化和台湾传统民居文化中,漳州传统民居文化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值得研究和探讨。(记者 余辰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