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舌尖上的漳州味儿 记忆里的小吃天堂堪比士林
它们藏在街角巷弄中,躲在乡音吆喝里。不远行,你体会不到它们的独特;不深思,你察觉不到它们的厚重,那喷香四溢的美味。一如阳光暖暖融融,将一座小城关于美味的记忆铭刻其中。
记忆中:那小吃的天堂堪比台北士林夜市
“漳州小吃真的‘呷’好料,‘古早’人说‘玩在苏杭州,吃在福建漳州’一点不假。”清晨,在漳州华侨新村里的一处茶楼上,陈檀生一边品茗老茶,一边和笔者聊着漳州小吃,望着窗户边那棵百年老凤凰树,老陈不禁触景生情,冷不丁冒出这句。出生于漳州芗城区的陈檀生如今是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常年奔走海内外,也算是个见多识广之人,谈及对老家漳州这座城市的印象,老陈说,“漳州——‘小吃的天堂’啊!”
“手里抓着一团手抓面,夹着一条刚刚出锅的五香,边走边吃,任凭酱料顺着手心流淌到胳膊。吃完团面,还要用舌头舔舔残留在手心的酱汁……”说起当年的这“囧”样,老陈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檀生就读于芗城区岳口小学。他回忆,当时,整个岳口街两处老牌坊间到处都是小吃店,手抓面、菜头粿、豆花、烧肉粽、五香卷、牛肉汤、盐焗鸡、当归鸭等“名小吃”店就达50多家,既好吃又便宜。
“清晨,当周遭的大地还略显寂寥的时候,在这座城市的各家小吃店门前,已排起了长龙。”陈檀生说,自己还记得,当时家人都和很多漳州人一样,习惯不煮早餐,而是随便到外面找个地方吃下卤面什么的。
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他,也特别馋,父亲每天给他1毛钱,往往“吃”不够,有几次,他还趁着爸妈不在时,翻箱倒柜,偷偷地把家里的废铜烂铁卖给“收破烂的”,换来一角或五分钱,跑去“交给”了小吃店。为此,还被父亲狠狠修理过一顿。
然而,也有个把次快乐的时光让他可以大快朵颐。老陈的爷爷是个箍桶匠,每个月都要到南门竹巷下街“补货”,买成捆竹篾回来加工,以备箍桶之用。活泼好动的老陈,也几次被爷爷叫上帮忙。
补完货回家的路上,为了犒赏下乖孙子,爷爷总会特意拐到府埕,请老陈吃“一煎”蚵仔煎,那刚捞出油锅的蚵仔煎。“这在当时,算是很奢侈的,蚵仔煎很好吃,但很贵。”陈檀生说,“满街都是小吃摊,人挤人,油烟味和店家的吆喝声交杂,一旦店家把蚵仔煎端上,未等其他客人离开让出位置,立马端着盘子,蹲在店门前的台阶上,狼吞虎咽起来。”
然而,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到府埕品尝漳州小吃的美味,一年也莫过于几次,更多的时候,是回味着这样美景时,忍不住流出口水的尴尬和期待。“昔日的这种感觉,如今想起来还特别温馨。”陈檀生说,自1987年离开漳州后,这几十年来走过很多地方,就没有再见过小吃这么“繁华”的地方,就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台北士林夜市,其实也难能跟漳州当时相比。
忘不了:那舌尖上的温情连着在外打拼漳州郎
2014年初,吴易敏应朋友邀请,到位于厦门的公司帮忙处理个技术难题,处理完后,顺道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漳州。
时隔20年后再一次回到老家,独自穿行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细心的他发现,这座城市变化太大,记忆中的点滴已经模糊,只有那街边还不时飘出阵阵香味的小吃摊铺,才是记忆中最深刻、也最温馨的。
漳州胜利路大道东行,拐过新华东路的古牌坊,蜚声漳台两地的众多街边小吃馆门店狭小局促,但每天仍会吸引慕名而至的饕客无数。在他的记忆中,那一抹温馨,正始与此。
1983年,对于吴易敏来说,刻骨铭心。第二年的“回炉”,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坚定信念,吴易敏奋力冲刺。黑色的七月马上来临,吴易敏信心满满。省质检过后,由于过于紧张,加上天气原因,那段日子,吴易敏突然感觉没有什么胃口,食堂里的饭一点都吃不下。
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从30公里乡下赶来参加考前“动员会”的老母亲心疼不已。“孩子没有胃口,那只能辛苦父母每餐送饭过来。”班主任也希望班里这个尖子生能正常发挥,向他的母亲建议。由于家里离学校较远,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父母亲每天专程过来送餐是不可能。在学校边开小吃摊老板从他母亲口中得知后,主动提出让吴易敏到他家“蹭饭”。“考前和考试那半个月时间里,老板每天精心为我烹制三顿可口的饭菜,还有晚自习回来的夜宵。”吴易敏说,在好心老板的帮忙下,他食欲重开,身体状态很快得到了调整,当年高考,他发挥很好,顺利考入了心仪已久的复旦大学。
“老板的这份情,直到今天,我还深深的记着。”吴易敏说。
大学毕业后,吴易敏南下深圳,从事动漫技术研发,虽然离开了漳州小吃的地方,但漳州小吃的温暖,依旧不时的相伴着。
走出去:那美妙的漳州味政策扶持下将传得更远
“但同样有一丝丝的酸楚。”陈檀生说,今年再回到漳州,专程带着儿子到府埕,才发现昔日美味云集的府埕小吃街早已不知去向。府埕的骑楼下,依然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其间,然而,那昔日喷香扑鼻的油炸味儿,已被铁观音的茶香、麻将的哗哗声以及老人们惬意地往竹椅里一倒的唧唧声所替代。
而记忆中的漳州圆圈路边小吃,也仅寥寥几家,原来味道特别纯正的几家“古早”味小吃店铺,已改成了杂货店和服装店。小时候自己吃过的很多知名的漳州小吃如“虎背猪”等许多古早小吃店已不复存在。
“几十年过去了,漳州很多小吃店铺还是没多大改变,还是一样的沿袭传统作坊式生产,看不到有什么大的发展。”陈檀生不无惋惜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离开漳州就几乎吃不到?不要说在江浙一带,就是我们省内,我们很多名小吃几乎没有跟过去。”
老陈说,在上海的这几十年间,感觉漳州人不少,尤其是芗城区单单浦南镇一个镇就有近5000人,很多从事香蕉水果、中转生意,但偌大的漳州群体聚集,几乎看不到一间正宗漳州小吃“跟过去”。
目前,漳州芗城区正在古城重新规划修建小吃一条街,老陈期待,这条街的重启,能带动漳州小吃新一轮的“繁荣”,而作为老漳州人,他也特别乐意借助自己目前的资源,为积极推介漳州小吃出一份绵薄之力。
共同期待美丽重现,老漳州人老吴也告诉笔者,此次回到福建考察后,自己已打算在厦门开一家分公司。“这段日子,我接待客商除了在大酒店里的‘觥筹交错’外,有时还专门带着客人回来品尝漳州小吃。”偶尔被朋友笑称小气时,他总是这样解释,“别小瞧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离开这里,你在外面是很难吃到的。”
“外面的很多地方,本来没有条件都在创造条件发展,漳州这么好的东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没‘长大’不应该。”老吴说,此次回到漳州后,他也欣慰地看到,漳州市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食品企业发展,并策划把“漳州味”打造成集中展示漳州名优特产品的主要平台,分赴全国各地展销。老吴说,得益于漳州良好的生态,丰富的农产品支撑,漳州小吃以绿色、健康、生态闻名。
“漳州小吃走出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肯定是一个大趋势,不仅能‘出省’,更要出国门,打响全球营销战,让‘漳州味’全人类共享。”老吴期待。(闽南日报 杨特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