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热议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项目盘点
日前,随着漳州古城“府埕文化特色街”项目的加快推进,漳州首批非遗专卖店入驻府埕文化特色一条街,而首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绣”也于近期开张,与此同时,明年7月,在芗城区芝山镇甘棠村里有望诞生首条刺绣一条街。漳州“非遗”保护再次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漳州非遗,您知道多少?
漳浦剪纸、木版年画、布袋木偶戏、八宝印泥,一提到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市民总能随口说出几个,而当记者问到,漳州现拥有多少个“非遗”保护项目时,很多网友及市民则表示“不清楚”,很少去关注这一类的问题,也有一些市民表示:“有的话,最多也就20—30个吧。”
然而,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组数据:漳州现拥有95个“非遗”保护项目,其中“漳浦剪纸”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漳州布袋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计划,“木版年画”等15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华安玉雕”等51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锦歌、歌仔戏、高山族拉手舞、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片仔癀制作技艺、漳绣等等,数不胜数,而这些也作为漳州历史的印证,成为了一笔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见证了漳州历史的发展。
市民热议“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很多,但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有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认识到它们的珍贵,才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的队伍之中。”网名为“三木”的网友在漳州新闻网的论坛上说道。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的市民表示,漳州“非遗”的保护,更是少不了“加以传承”。不少百年技艺,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百年技艺今犹在,不知传与谁”的尴尬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一些老人家守着一门老手艺,“人死艺亡”,而如何找到传承人,让这门手艺源远流长,则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来自于漳州某事业单位的小沈,在采访中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离不开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很多技艺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容易就被社会所淘汰,但它们于那个时代却有着珍贵而非一般的意义,如漳州的刺绣,曾经对于漳州的经济、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诸如此类的技艺就很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投入,支持其发展,给予其创新的动力,从而使得老技艺能够发挥出新的风尚。”(记者 何孟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