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漳州海澄天后宫妈祖文化节前天启幕
和风、华灯作伴,昨晚龙海海澄的结彩楼吸引不少看客
彩龙追月,此景只应龙海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闽南网10月15日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片火树银花,璀璨夺目。这说的是哪,上的是什么节奏?
凑近一看,原来是龙海海澄镇内楼村北门庙天后宫彩楼前的“良辰美景”。这也是第三届漳州海澄天后宫妈祖文化节的配套活动。
与8年前的彩楼相比,今年的可不一般,它高21米,直径13米,有三层,各有各的主题。关键是,今年的彩楼还走环保节约路线,用的可都是可重复利用的材质。
想来一饱眼福,就别错过良机。需要提醒厝边的是,这次文化节与结彩楼的时间虽同步开启,但不同的是,文化节从农历九月初九(13日)至农历九月二十(24日)举行,为方便大家赏灯,结彩楼的时间将延续至农历十月十五(11月17日)。
【新说彩楼】三层楼高21米主题各异取材环保
高21米,直径13米,它的各层书写着各自的主题。且听分说。
一层,以对台两岸民俗文化为主题,雕龙刻龙爪、做好八仙塑像、竖起龙柱,灯光一开,整座彩楼如沐流光中。
二层,宣传海报上各面有文字和图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梦……
顶层,体现民间艺术,玻璃纤维染色后做成的瓦片,难辨真假。
而这,就是龙海海澄天后宫的结彩楼。
踏上彩楼一楼,设计者林金秋一一指出这座彩楼的看点:
八仙像可旋转,好玩的孩子们可动手拨弄;
绚烂发光的龙柱,内藏乾坤,安放了上百个灯泡;
原本纸糊的瓦片,变成以玻璃纤维制作,下雨天不愁;
底层电线都经过安全处理,小灯泡也防水……小细节里处处透着贴心制作,是16个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搞定的。
林金秋说,观赏性够了、安全系数高了,最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还可回收利用。
天后宫理事会理事长洪水法说,海澄上次结彩楼要追溯到8年前,当时是在城隍庙前结的。天后宫这边结,还算第一次,是1945年以来,海澄这边的第二次。为什么间隔这么久才办一次,洪水法说,这主要是由于成本太高,像他们这次结的这座,花费达20多万元。而这次的费用,都来自于信众和爱心人士。
【慕名赏景】漳浦9名老人包专车来拍照
昨天下午,在彩楼前,70多岁的黄阿婆正和女儿蔡女士看得出神忘我。一问,原来,她们是内楼村的村民,虽然不止一次在村里的庙会上看到结彩楼,但这么大型、新颖的彩楼,还是第一次瞧见呢。
“很时髦。以前的彩楼,比较朴素,花样也少点,现在的很漂亮。”黄阿婆说,她家就住在附近,前天挤着人群赶来看了彩楼,觉得新奇,昨天又特地赶来。
结构新颖,加时髦的音响灯光气氛,还把漳浦赤岭畲族乡的9位老人,也吸引来了。
昨天,他们包了专车,先是到了浮宫看了在建的彩楼,随后又赶来海澄看这座彩楼。同行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是81岁的老人蓝荣土,他说,很喜欢看,这是把古代的艺术传递了下来。
【话说民俗】
结彩楼有500多年历史,意为民众答谢神明保佑
漳州本土作家郑惠聪说,据他了解,结彩楼作为一项民俗,漳州地区大约从明朝时候起就有,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结彩楼是劳动人民答谢神明保佑的一种形式,表达人们对人顺年丰、太平盛世和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一种美好祈愿。以前彩楼结完,展出一段时间后,还要烧掉,送给神明。
时间上,结彩楼一般选在秋收过后。结彩楼活动常请来群众喜闻乐见的芗剧团演出,一天两台戏同时开演,连续十天,热闹非凡。在漳州,结彩楼习俗在平和、南靖、龙海和漳州市区都比较普遍,还随着两岸交往传播到了台湾。(本网记者 朱加良 方锦燕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