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武警学院学员下海救人失踪”追踪 送别英雄陈洲贵
陈洲贵的很多同学,还正在赶来东山的路上
陈洲贵的父母久久抚摩着水晶棺
闽南网8月7日讯 “亲爱的弟弟,你憨憨的笑容里藏着一颗温暖而善良的心……身为军人,你已不负使命,你的笑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昨天上午10时许,漳州东山县殡仪馆,陈洲贵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陈家的亲戚、朋友,陈洲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闻讯后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最后一眼。
陈洲贵年轻的生命,本应如昨天的阳光一样怒放,可是,他22岁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几天前。当时,他在屿南浴场海边听到落水游客的呼救,立刻跳入海中,把游客推上了岸,可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回来(详见本报8月4日、8月5日、8月6日连续报道)。
哀恸白发人送黑发人
昨天上午10时许,东山县殡仪馆。陈洲贵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水晶棺里,陈洲贵着一身崭新的军装。棺上,盖着鲜红的党旗。
陈家的亲戚、朋友,陈洲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闻讯后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最后一眼。
一进殡仪馆吊唁堂,陈母几乎站不稳,被两旁的人扶住。趴在水晶棺上,这位中年丧子的母亲号啕痛哭。
陈父的声音早已沙哑。他为儿子操持后事,做了些安排,也回到水晶棺边。扶着装着儿子遗体的棺木,这位汉子再也无法忍住泪水。他弯下身,趴在儿子耳边呢喃着什么。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的恸,有谁能懂?
力量英雄义举永驻心中
11点,陈洲贵遗体告别仪式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治部副师职干事刘克振主持,参加仪式的学院学员、干部代表,漳州市边防支队代表,东山县边防大队东及辖区边防所代表,东山县公安局代表、陈家亲戚朋友、陈洲贵的小学至高中同学……向遗体三鞠躬,默哀3分钟。
学院边防系张保平主任代表学院致悼词:“陈洲贵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行进在我们的队伍当中。让我们铭记英雄的名字,踏着英雄的足迹……学习他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遗体将被送去火化了。陈洲贵所在十三队队长刘笑兵走到洲贵的父母跟前。真的要告别了,告别他们的好儿子、他的好学生,两个男人忍不住再次抱头痛哭。现场无人不动容。
追忆往日时光涌上心头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昔日同窗,如今竟已天人永隔。青葱回忆,通通涌上心头。
“看到QQ群里有人说洲贵失踪的消息,我不相信。直到遗体被找到,才不得不接受,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洲贵生前的好友童海峰喃喃地说,他们平时常约上三五朋友一起打球。以后,洲贵再不能陪他们打球了。
武警学院边防系四队的高俊鹏,满怀感动与敬重地讲述了一件洲贵的事,“今年放暑假,我们结伴从北京坐火车到福州,中途认识一个在北京读书的小兄弟。后来,这位兄弟的车票丢了,洲贵一直安慰他,和乘务员解释,并挨个车厢寻找。19个小时多的车程,他找了16个小时!最后找来列车长,同意免费补票才罢休。”
武警学院边防系四队的周培桂情绪激动,“阿贵,阿桂来送你最后一程。愿你一路走好,我们都在想你。”
爱的延续“来看看咱爸咱妈”
来自天津的王堃,是外省同学中第一个赶到东山的。“在飞机上,我就想着,兄弟,我来了”,王堃在昨日凌晨1时许抵达东山,凌晨2点,他来到陈家,没有打搅陈洲贵的父母,只在灵堂和陈洲贵守灵的伯父聊到凌晨3点。
王堃说,陈洲贵是班级里很受欢迎的人,他跟所有的人都好,谁有事,叫他他都二话不说,“全国各地,大家都争取来送阿贵一程。外省的,大多数得到6号下午、晚上甚至7号早上才能赶到。甭管来得及来不及,我们来看看咱爸咱妈”。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联系上从河北沧州赶来的闫涛。他说自己刚到厦门,和来自江苏的几个同学会合后才能到东山,“没有见阿贵最后一面,非常遗憾。但一定和大伙儿一起去看看咱爸咱妈!”
【颂章】
永不褪色的军魂
陈洲贵走了。武警学院的学员们,在网上流传下一篇颂章《永不磨灭的番号,永不褪色的军魂——致我的战友陈洲贵》。
英雄,这个词太沉重。常人叹服,只能望而却步。
军人,这个词太深厚。百姓遇险,如何袖手旁观?
我仿佛能看见那张熟悉的笑脸,在险情面前,毫不犹豫地奔向大海,回过身朝我挥了挥手,用你那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没事啦,我去去就回来。’
可是你回来好吗?好多人都在等你啊,我的老班长。
就这样,你成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英雄,如同永不磨灭的番号,响亮着军人的本色,你永不褪色的军魂,将永远是边防十三队所有人的骄傲!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主任张保平:
陈洲贵的牺牲,为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源于他忠诚履行使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军人的价值!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生代表赖培辉:
和我们朝夕相处三年的亲密战友,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生活中,他是一名合格的兄长,每当兄弟们有困难找上他时,他总是来者不拒,热心地解决战友们的困难;战友们每次卧病在床,身边陪护的人中也总有他的身影;他总能细心地发现同学之间的矛盾,从中耐心地开导,用朴实的话语让同学们冰释前嫌,他是我们生活中的老大哥!(本网记者 曾炳光 杨清竹 见习记者 梁政 文/图)
相关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