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改名九·一九大桥?保留承载漳州历史“战备大桥”

2013-08-06 08:35 来源:台海网 1

战备大桥
之前有政协委员提出更名提案,但市政府采纳芗城区政府意见,认为应保留这个承载漳州历史的名称

战备大桥: 

  漳州原战备大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桥面宽27米,双向四车道,全长438米,设计时速为50公里,是原324国道上的主要工程。由于该桥设计标准较低,桥梁病害严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鉴定评估为危桥。因此,漳州市于2000年拆除旧战备大桥,并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斜拉大桥。

  新的战备大桥是一座单索面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于2001年7月25日竣工通行。其主跨长132米,两个边跨各80米,桥面宽27米,采用了塔梁固结、塔墩分离的结构体系,在国内尚属首例。

  战备大桥横跨九龙江西溪,是漳州市区最重的桥梁。由于这个大桥名字起于“文革”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所以在前年的两会上已有一些政协委员提案要求对这个大桥进行更名,当时承办提案的漳州市民政局曾回复称这个建议好,将按程序积极推动“战备大桥”的更名。

  不过,日前关于战备大桥更名一事有了最新进展,根据芗城区政府的意见,经漳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采纳芗城区政府意见,保留漳州战备大桥名称。

委员最初提议:“战备”不适合当前形势

  在2011年初的漳州“两会”上,漳州市政协委员李清标、杨生龙等10名委员联署提出提案,称漳州战备大桥原建于1971年,当时还是10年“文革”的中期,在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针对漳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对台形势,有关部门将这座桥命名为“战备大桥”。该桥于2001年重新修建后,依然沿用此名。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正日渐缓和,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漳台关系的认同感也愈加强烈,“战备”这种名字,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势。

  因此,这10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战备大桥”应该更名。

  当时承办这个提案的是漳州市民政局,该局在接到这个提案后,通过充分调研后,于2011年6月回复称这种具有硝烟味道的名字应更名,民政局将按市辖区内的桥梁更名程序,积极推动漳州战备大桥的更名。

又有委员建议:更名“九·一九大桥”

  战备大桥有可能更名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如果真要更名,应该改成什么名字呢?

  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漳州市政协委员徐萍提出提案,漳州市目前一些道路和桥梁名称充分地体现了漳州的历史文化,如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山桥、元光路,具有文化特色的水仙大道、腾飞路等等。但目前,漳州还没有一个道路或桥梁以解放日为主题命名。1949年的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漳州取得胜利,标志着漳州千年古城喜获新生,是漳州人民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地进人社会主义革命和杜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对漳州人民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

  因此,徐萍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将新建或未正式命名,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纪念解放日意义的道路或桥梁命名为“九·一九大道”或“九·一九大桥”,如将战备大桥更名为“九·一九大桥”。

部门回复:保留漳州战备大桥名称

  这个提案同样经由漳州市政府交由市民政局办理,漳州市民政局接到提案后,经充分调研后,对这个提案进行回复:以“九·一九”命名的道路或桥梁应以市区主干道或重要桥梁为宜,民政局将积极与市规划局沟通,进一步摸清市区未命名主干道或桥梁情况,并将政协委员的意见以适当方式反馈有关单位。

  民政局在回复中还表示,2011年10月,芗城区政府向漳州市政府提交了《关于保留漳华路、漳州战备大桥道路原名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漳州战备大桥”名称具有时代特征和跨时代的意义,承载漳州历史,已被漳州人民广泛接受,并已打下深深烙印和感情,建议不要更名。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采纳芗城区政府意见,保留漳州战备大桥名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网传六名罪犯越狱行凶、年轻人骑车持刀砍人引恐慌
下一条:漳州龙文区10名高级技术人才将享“处级”医疗待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