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好人榜:老教师黄景川 我不愿看到孩子不进校园

在朋友眼中,黄景川一直这么坚持,是因为他太爱孩子了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为实现给校长的承诺——“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他,一个学生都不会少”,乡村代课教师魏敏芝费劲千辛万苦,将一个因家庭困难而弃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
在华安县华丰镇,72岁的退休老教师黄景川,同样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我不愿意看到一个到了上学年纪的孩子不进校园”,50多年来,无数次为贫穷的失学孩子“找学费”,把辍学的“差生”劝回课堂……
他坚持,为贫穷孩子提供上学的“车票”
黄景川目前在华安县关工委工作,1999年从县教育局退休后,不愿意离开孩子的他,又继续为了他的坚持奔走12年。黄景川说起自己的坚持,话语有些颤抖,“我不愿意看到一个到了上学年纪的孩子不进校园”。
1959年毕业后,黄景川选择扎根在人口仅有6500余人的华安县良村乡(现已并入华丰镇),守候大山里的孩子。50多年来,虽然工作有变动,但他依然“几乎吃饭都在想着那个不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学费是贫穷孩子最头疼的事儿,为此,黄景川四处奔走,发动各方热心人士,终于在1992年3月创办“良村奖学会”。20年间,在“奖学会”的资助下,培养出大中专学生200多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4人,筹措资金近30万元。如今,黄景川仍旧挂念,“是不是还有资金,是不是还有帮扶对象”。
2004年,黄景川偶然得知,华丰镇半岭亭村有位一年级的7岁女孩李雅娟辍学。原来,小雅娟3岁时,父亲李金火不慎从电线杆摔下,造成下身瘫痪,而雅娟的母亲又离家出走,照顾父亲及家庭的重担,让小雅娟不得不离开学校。于是,黄景川向有关部门反映、求助,在好心人的支持下,小雅娟也迎来生活的曙光,和爸爸搬到县第二实验小学附近租房居住,重新返校上学。2009年,小雅娟的“孝老爱亲”行为,获得福建省首届道德模范殊荣,颁奖仪式上,她最想“谢谢黄爷爷”。
他努力,不让孩子因为任何原因而离开学校
“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解决不了所有孩子的问题。”说到激动处,黄景川突然陷入短暂的沉思中。
回忆起过去一次次把学生“拉”回课堂的情形,他说,“比筹钱还困难”。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黄景川每学期至少要到每个学生家3次,开学前、期中和期末,班上有四五十人,“村里经济不好,就怕不去和家长聊聊,家长不重视教育,哪个学生突然又‘走’了”。
遇到学生没去上学的,黄景川就担心孩子是不是要辍学,当晚就要去家访。大晚上,乡下路黑狗多,“我很怕狗,就拿着一根打狗棍和一把手电筒,翻山越岭的,常常饿着肚子家访到半夜,家长还煮夜宵让我吃”。一个学期上百次的家访,黄景川几乎每晚都不在家,到了家门口“过门不入”是常有的事。为此,尽管老伴很支持他的工作,黄景川内心还是自责,太少关心家人,“我有4个女儿,都有了安稳的工作,但只有一个上了大学,如果我多花点时间在她们身上,可能就会有更多人上大学”。
然而,明知家庭需要自己,黄景川还是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无论如何,孩子不能因为任何原因离开学校。”采访中,这句话黄景川多次“念叨”,“不能让差生到社会中去,要进行品性教育”等话语,都让旁人觉得,这个老师有多么的“需要”学生,他极度地“渴求”孩子每天都能出现在他的教室。
“你无论如何都要感谢黄老师。”这是当地一位家长向已成家立业的儿子说的话。他的儿子如今从事房地产事业,带着父亲的嘱托,每每到黄景川家看望老师时,都感慨万千。是黄老师,曾经无数次上门和他谈心,把调皮辍学的他带回学校,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
在黄景川多年好友,同为教师的江清城看来,有人质疑黄景川,那么老了,图什么,其实就是他太爱孩子了。(本网记者 郑娟娟 萧镇平 周杨宁 白志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