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市区新行街5号90年番仔楼 满载四世同堂乐

2011-12-02 07:20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昨日,记者踏访了市区新行街5号,这座90年的番仔楼,记载了陈家四世同堂的快乐,也曾是中共漳州工委机关秘密办公场所。

位于市区新行街5号的这座90年番仔楼,走过岁月,也记下了陈家人的聚散  

  海都闽南网讯 穿过一道道残垣破壁,走过一片肩紧挨着的街巷式建筑,不时有西洋建筑穿插其中,这些西洋建筑就是闽南人俗称的“番仔楼”。

  一走进“番仔楼”,更是让人顿感“穿越”时空,回到老街曾经繁荣的旧光景里。

  几乎居住在市区新行街的人都认识这座“番仔楼”——新行街5号。曾经豪华的庭院里,记载了陈家四世同堂的快乐,也曾写就历史的腥风血雨。

  时光荏苒,而今,楼已旧,人渐远,但这份记忆仍“犹新”,且这份温情也“脉脉”!

  探寻:神秘“番仔楼”透雅致

  “嘎吱”,推开“新行街5号”红色的大门,一排绿藤用竹竿架空在中庭。

  拾阶而上,走向大厅,一把老锁已锈迹斑斑,恍若“穿越”了,不禁让人猜想这座“番仔楼”最初的模样。

  这座楼为三层结构,共有500多平方米的面积,楼前台阶、主柱、塑雕装饰、地板门窗、房中天井,都可看出屋主会通中外的精巧构思;主楼四周曾有近400多平方米的花圃,筑有花台、假山、水池,栽花植树养鱼,依稀透出屋主的文人雅气。

  “第二、三层是当住房用,一楼有大厅,后面是厨房。当时用的很多材料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如主楼地板砖都从南洋运回的花砖,至今完好无损,色彩不会改变,楼板及屋顶的传统桁架,是从印尼运回来的。”现任屋主之一杨丽容说,当时她的外公陈顺筹是花了很大的心血,斥了巨资,才建好这栋坐北朝南的大楼的。

  传奇:“番仔楼”被载入党史

  这栋“番仔楼”,不仅仅是作为观赏、居家之用,它还曾在历史的一隅留下了身影。

  杨丽容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这栋楼是当时漳州的地下党活动点之一,由于当时活动的需要,我外公就把这栋楼和环城河连接在一起,设了一条暗道,当时活动一结束,大家都是直接从暗道离开。”而陈顺筹的孙媳妇陈碧金也说,在10多年前,她嫁进陈家时,公公陈耿辉也跟她提起过,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些共产党员经常在此进出,还有一些地下党员曾在三楼住过。

  陈顺筹常常提供活动经费,帮助地下党活动,这在资料中也有记载。《中共漳州党史》提及,1937年,时任工委书记的马海髯,和陈顺筹是亲戚,这栋番仔楼就作为中共漳州工委机关秘密办公场所,为地下党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成功策划了多次地下活动,这些往事让这座“番仔楼”更是蒙上了传奇色彩。

  记忆:四世同堂30人共聚

  “当时我外公旅居印尼、新加坡等地,不仅会盖房子,他还会为人看病、画国画,什么都会做。在思想上,他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老人,对我们这些小辈也比较宽容。”在20世纪20年代,陈顺筹到南洋赚钱后回漳州就盖起这房子,不仅保全一家温饱,还留下了这栋“番仔楼”,这么大一手笔,曾让街坊邻里艳羡不已!

  陈顺筹育有二子一女,二个儿子及其子女都居住在一楼,二楼是女儿女婿及其子女的住所,“番仔楼”里四世同堂,住了近30人,尽显热闹。

  平日里,街坊邻里的小孩经常来串门子,台前小院、花圃里,都有孩子穿梭逗玩的身影。

  家住在新行街5号对面的周阿婆今年80多岁了,她称,“我以前和阿容(杨丽容)的舅舅、母亲经常在一起玩,那个时候还有金鱼池、假山,还有一大片绿地。”

  对这么一说,杨丽容也说,小时候大家都住在一起,很是热闹,“在我的印象中,几个小孩经常在花圃里穿梭,跑来跑去地玩,整大片都是花,有梅花、桃花、茶花,一层一层的花都开了,很漂亮”。

  陈顺筹的儿女、子孙各自婚嫁,却都舍不得离开这栋“番仔楼”。杨丽容的两个舅舅都是在这里出生,而且久居到离世,而杨丽容的母亲也是在这几年才搬离这里。到了杨丽容这一代(第三代),家族里的人已渐渐散去,不少人搬出这里。杨丽容也搬到了离这不远的地方居住。

  如今:记忆中的楼院已变样

  新行街5号,从何时期变成走向了杂乱?一串疑问油然而生。

  原来,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陈顺筹去世了,其妻黄玉昭和子女继承了这栋“番仔楼”,并担起了家庭的担子。由于黄昭玉没有外出工作过,于是,她和子女们想出了一个法子:把这房子隔开一个个小隔间,或是当出租房,或是给人开店铺用。因此,一直到现在,这番仔楼每一层都用木板或木席子隔成好几个房间。现在,在一楼临街的一侧,尚留有4间隔间,专租给人作为店铺。

  渐渐地,由于人杂且多,因此,陈家人并不再精心打理,“番仔楼”里杂草丛生,花圃不再,只留下小片绿地;二、三楼房间的地板上放了不少横木,作为隔开房间用的木席子也已经破损,墙上更是布满灰尘。

  杨丽容和陈碧金都说,房子太大了,要修缮肯定是要花费一笔钱,维护更是需要花钱,因此,只好废弃不管。

  第四代子孙也都陆续长大了,现在只剩下10多个人还住在一楼后侧的大院里。而杨丽容的女儿,也只在春节的时候,才回到“番仔楼”住一段时日,“番仔楼”往昔风光、热闹已然不再。(本网记者 方锦燕 杨清竹)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延安北路4男被追砍 无辜的哥遭殃下巴差点没了
下一条:“单腿”女孩坚强生活 被提名省首届“美德少年”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