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阳光、空气、都市报2011的点点滴滴—记者节特别报道

2011-11-08 07:14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关注民生,没有休止符

——“手拉手,一起来助残”策划执行记者陈群

  5月15日是第21个全国助残日,在这个特殊日子来临之际,我们携手漳州市残联,推出大型的爱心策划活动——“手拉手,一起来助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平均为每个残疾人家庭筹集3000多元的爱心款,比预计的多了3倍多。

  作为负责此次报道策划的记者之一,我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爱心活动,当看到爱心助残晚会落下帷幕时,看到每个残疾人家庭都获得帮助时,我知道,之前的辛苦没有白费。

  在拿到采访名单后,我们开始一家一家地走访,很多残疾人都是住在郊区,我们一路走,一路打听才找到他们。例如我同事林艺芬要采访的对象冯耀林,他家在龙文区一个偏僻的地方,连出租车司机都找不到,她一路打听,到天黑才找到他家,等到采访结束时,天已经全黑,小村庄的村道有很长一段没有路灯,她只好用手机微弱的光照路,心里虽然很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一步一步走出小村庄。就是有这样一群负有责任心、执著的记者,我们完成了报道计划。

我与书记的两次握手

——“党代会特别报道”执行记者周杨宁

  5年一次的党代会,是漳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一名记者来说,报道党代会同样是一件大事。

  我的这件大事,因为面对面地独家专访漳州市委书记陈冬,是一件开心和幸运的大事。

  说实话,记者也是普通人,面对领导,也会感到些许紧张,但是陈冬书记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让采访过程轻松、愉快,且充满温暖。

  9月29日上午,漳州第十届党代会闭幕,陈冬书记和与会代表一起步出会场,我和同事立刻走上前,“书记您好,我们是海峡都市报的记者,祝贺党代会胜利闭幕!”书记闻言很高兴,“谢谢海峡都市报!感谢你们对本次党代会的报道!”书记和我们一一握手,他也意识到了我们将要对他进行采访,便停下脚步。

  访谈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用心听陈冬书记的侃侃而谈,这位年轻的书记展示了他的睿智、胸怀和视野。采访结束时,陈冬书记再次和我们一一握手,“谢谢你们,欢迎你们来参加下午的全体代表大会!”

  和陈冬书记的两次握手,我感受到了领导的开明和亲和,而我也深受鼓舞,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要更用心,让百姓听到更多的,来自部门和领导实实在在的声音。

一句话的感动

——“沈舜燕爱心报道”执行记者林艺芬

  9月14日以前,沈舜燕几乎要放弃治疗,本报介入报道后,爱的力量汇聚,她有了生的希望,并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治疗。沈舜燕的路能否走得更长一些,除了她自己的坚持,也决定于大家的爱心支持!

  在大爱的支持下,爱心款接近40万,是我们发动之前预期的两倍。我相信每一笔捐款,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心意无大小,只要给予了,都是大爱的表现!我很想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每个好心人的故事,如果我坚持与他们联系,或许能挖出更多的故事,但是,有时候又怕说太多了变得矫情。

  有位爱心妈妈捐款后说,“孩子因为白血病刚离开我们,身边还有些钱,一点心意,祝福沈舜燕早日康复”。想与这位妈妈多聊几句,但又担心触碰到她的伤心过往。最后,我也没再深挖她与儿子背后的故事,但这句话却从此爬进我的脑海,再也无法抹去,因为它真的打动了我,也是一种鼓励,让我继续去帮助更多的人。

问题不解决,邦邦脚步不会停

——“邦邦出街”策划执行记者盛凌云

  8月2日,邦邦首次出街,从那时起,邦邦开始每天不停奔走在“去现场”和“找部门”的路上,把为市民排忧放在第一位。

  垃圾溢出垃圾桶、污水溢出窨井盖、公园草坪被踩秃、街边摊贩扰民、路灯不亮、护栏缺失变形、窨井盖丢失……这些事虽小,但影响到市民生活,只要有人反映,邦邦定会赶到现场核实情况,再找相关部门帮忙解决。

  上周末,一名采访对象康先生跟记者聊着聊着,突然说:“我是海峡都市报的忠实读者,前几个月新开的‘邦邦出街’栏目,效果非常显著。我家门口的路灯已经两个多星期不亮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打了邦邦热线,没想到第二天晚上,灯就亮了。实在是太感谢了。”看到问题解决,看到市民舒展开的眉头,听到市民的那声“谢谢”,再苦再累,邦邦都觉得值得。同时,邦邦也要在这向接到反馈后,迅速做出反应,帮市民解决问题的各有关部门说一声“谢谢”。

  8月24日,邦邦接到市民反映,天下美食街的不少商家,圈占店门前的公共停车位,不来就餐的不让停。随后,邦邦又走访市区新华东路、新华西路和民主路一带,也发现类似情况。通过邦邦的持续追踪,相关部门的大力整治,停车位被占现象大大减少。然而,仍不时有热线打进来,反映停车位被占的情况。在此,邦邦要说的是,只要问题一天不解决,邦邦就不会在奔走的路上停下来。

心随行至 广阔天地

——“漳州边界行”策划执行记者朱远娥

  对于一个人来说,行走是获取知识、增加阅历的最佳途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尤其如此。在11月开始的“海都记者走基层”特别报道“漳州边界行”中,我有幸参与沿海线路的报道,深感行走基层的艰难和幸福。

  所谓的艰难,并非路途的遥远,也并非我们的人生地不熟,最大的挑战来源于我们如何去还原当地的生活场景,向外界传送这些偏远边界最具地域特色的边界形态?在我所走访的4个海港渔村中,计划中的踩点显得大同小异,渔村都以打鱼为主,生活形态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如何区分它们之间的特性,成为我们头疼的问题。

  好在,这种状态在我们深入一线采访时被破解。第一篇的云霄东厦镇的写法很常规。但到了第二篇漳浦旧镇,我尝试改变写法,并因此关注采访当中的细节,就这样,偶然就捕捉到旧镇港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于是毫不犹豫地以此为切入点深入采访。到了东山、诏安两地,一样的海边渔村,一样是养殖业发达的地区,经过比较之后,才最终选定,以东山一级渔港的船老大为切入点,诏安以梅岭半岛上的潜水捕捞专业户为角度,将几个渔村的特殊形态展露出来。

  对于一个新记者来说,行走基层未必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但却是考验记者选题、立意、采访、成稿最全面的一次锻炼。正是这样的一次行走,让我感受到做新闻的不易,但也正是这样的一次行走,让我感受到新闻人行走的幸福,只有一路行走,心随行至,才能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信用档案检查 97家物业过关8家被要求限期整改
下一条:漳昨举行记者节表彰会 宣传部长许荣勇肯定本报报道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