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保护中心有望“脱困”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这几天,一则好消息让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的义工们沉浸在欣喜之中。美籍华人魏文华女士表示,将为小动物保护中心提供物质帮助,但同时也提出一些要求,如小动物保护中心需要申请一块长久用地圈养小动物、拥有专门饲养人员等。
借着这个契机,长期被资金、用地、社团身份等问题困扰的小动物保护中心义工们,于昨日正式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确定为社团组织。而一直关注小动物保护中心的市政协委员杨丽华也表示,她将在近期向规划局提出一块用地申请,建成流浪动物收养中心。
小动物保护中心目前收养100多只流浪狗
惊喜
美籍华人魏文华 将提供物质帮助
“这真的是一种机缘。”谈起美籍华人魏文华支持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发展一事,漳州市政协委员、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说,魏文华女士原籍漳州,后来去美国发展,成为一名珠宝商人,退休后全心投入公益事业,在漳州设有“文华教育基金”,她同时也关注小动物保护的事情。
前不久,因工作上的原因,杨丽华与“文华教育基金”的负责人阮先生有了联系。偶然间谈起小动物保护中心,阮先生听后很惊讶,他还不知道漳州有这么一群人在为保护小动物而努力,随即联系基金会另外一名负责人陈清宽。
当天,陈清宽就联系杨丽华商谈小动物保护中心的事情。随后,基金会一行人特地参观小动物保护中心养狗基地,并当场捐出1万元。陈清宽说,魏文华女士非常重视小动物的保护,“她认为保护好小动物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杨丽华也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在美国的魏文华女士,向她详细介绍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的情况。魏文华女士表示将提供一些物质帮助,但也给小动物保护中心提出一些要求,如需要申请一块长久用地圈养小动物,小动物保护中心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兽医、专门饲养人员和为他们提供劳保用品等。
困扰
身份未正式确认 成为发展瓶颈
有了魏文华女士的支持,这几天,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的义工们都沉浸在欣喜之中,但同时,一个更深层的困扰也逐渐浮出水面。
2005年,自小喜欢宠物的小康建立漳州宠物网,结识了一群朋友。后来他们自费在蜈蚣山路附近,成立漳州第一个流浪动物救助基地,并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杨丽华说,小动物保护中心一直在做许多公益性的事情,先后收养上千只的流浪狗,“连城管有时遇到大型流浪狗,都会找小动物保护中心帮忙”(本报曾在2010年8月5日、9月27日、10月13日、2011年7月14日等多次报道过),许多人都把它当成是政府机构,但它一直都是民间自发的爱心组织,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报备认证,也没有完整的章程,大家只是通过QQ群、电话等方式联系一起展开活动。
社团身份未得到正式确认,成为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发展的瓶颈之一。杨丽华说,非正式的社团组织在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开展活动等事情都容易遇到障碍。为此,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昨日正式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确定为社团组织。杨丽华说,国内许多城市政府部门都将流浪动物的收养中心纳入到政府机构之下。
希望
有块固定用地 建收养中心
几经迁徙,小动物保护中心目前的饲养基地设在九湖琪塘村的一栋两层的民宅内,房租为每个月450元。但是保护中心目前还收养着100多只的流浪狗,这栋小小的民宅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狗。于是大家又想办法,把部分的狗分流到义工家,其中义工“晗丽”的店里有18只、义工“瓶子”家有8只……
饲养基地的用地问题,一直是义工们烦恼的事情。“狗越来越多,大家压力都很大。”小康说,因为没有固定用地,在固定设施上也无法投入过多。
杨丽华希望,政府可以为小动物保护中心规划一块固定用地,建成流浪动物收养中心,这同时也可以成为爱心教育基地,具有多重功能。她表示近期将向规划局提出申请。
“一个城市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杨丽华说,如果漳州小动物保护中心能够发展好,也将成为漳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本网记者 苏禹成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