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路·千年弥香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九月之秋,阳光静谧,风轻云淡。
形态各异的建筑元素如同散落在琴弦上的美妙音符,高低错落,孕育学儒思想的千年文庙,从唐宋走来的东西两亭,隐匿于巷陌的名人宗祠,独具特色的历代牌坊……
流年似水,这条老街,已历经千年风雨洗礼。
从传说中找寻她年轻时的风姿卓韵,于典籍处阅读她经年的沧桑。
你,到过这里吗?一个漳州历史文化的剪影——修文路。
修文西路街景
“东西”两亭 依偎古环城河
修文路,分东西两路,位于城壕之内,是历史上古城的核心。
以延安南路为界,向东跨过北京路至新华南路为修文东路,向西跨青年路至新路顶为修文西路。
东西桥亭,是位于修文东路东端和西端的两座庙宇,为唐宋时期的遗迹,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孕育在东西城壕之上,见证漳州城中上千年的沧桑变化,旁边建两亭,祀观音,至今香火不断。
位于修文东路的东桥亭
东桥亭,又称东桥,位于修文东路上,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建成。桥上北面建亭,亭有三进,桥亭建在城东壕沟上,漳州人称之为“东桥亭”。东桥本不叫此名,当年,桥刚刚建成,龙溪(指漳州)举子周匡物喜中进士,他是开漳以来,第一个进士,因此桥命名为“名第桥”。多年以后,进士已去,漳州人只知东桥亭,不闻进士名。
建于宋大中祥符(1013年)的西桥亭,位于今钟法路与修文西路交接路口,西桥亭佛祖庙亦在此,庙内的一位信众说起这座庙的一个趣闻:大约在清朝年间,曾有一场洪灾侵袭漳州,西桥亭也被冲毁,观音“露宿街头”,遭遇雨淋日晒,一位路过的善良路人,心有不忍,给观音戴了一顶斗笠,从此西桥亭佛祖就有戴大斗笠的传说。
“文武”双庙 汇集圣贤名将
修文西路首段,有座红墙古典建筑。
探头一看,空荡荡的石埕,伴随迎面隐约的一点风,街外纷乱的嘈杂声沉没到地底,一切都显得过于宁静。
拱手鞠礼的孔圣人迎面而对。走进文庙,一派中庸平和之气,阔大的屋宇和中式的屋檐雕梁,沉稳大气。大殿两边的长长走廊,木格门虚掩着,一缕阳光洒下,光线醇醇地照向尽头,延绵到千年前的时光里……这里曾有孔子学堂,传出琅琅读书声,大家学理从此沿袭千年,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来此祭祀孔子。
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的文庙,庙内有许多装饰为宋代遗物,是体现闽南一带宋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也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外,道路的左右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这两座牌坊字样是文庙中常见的一副对联,上联意为孔子之德可以与天地相齐,下联意为孔家之道为古今之冠。大门左边立有一石碑,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字样。
文庙外,骑行老者身后是老牌坊“道冠古今”
在修文西路的新路顶10号,是与文庙相照应的武庙。古榕树下,关二爷手拿大刀已千年。这是漳州地区首座千年关帝庙。前殿的石柱有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武庙时所刻的对联,“浩然正气参天地,卓尔精忠贯古今。”“正统匡扶昭大义,巍科登擢焕斯文。”前联是对关帝一生的评价,后联则表达了人们对关帝的敬仰之情。
一文一武的庙宇,圣贤已去,名将不在,于岁月间存于百姓间的口碑,才弥久珍贵。
名人宗祠 隐于纵横巷陌
祠堂,宗族的象征,历代祖上供奉之地,向来有着几分神秘感。
在修文西路中段,一条狭长的“上坂巷”内,幽暗普通,透过巷子里枝繁叶茂的大树,阳光斑斑驳驳地洒在巷内。
巷内七号,门外的文保单位石碑诉说这里的不凡。稀疏的红色栅栏,掩不住老树,枝叶溢出了墙外。透过栅栏,冷清无人的院落,树叶落了一地,叩门无声。
这里,是永乐甲申(1404年)进士王昇祠堂。王昇一生重学校兴礼教,捐俸赈饥,深受百姓的爱戴。
修文西路上坂巷7号的王昇祠
同样有名人遗迹的还有修文西路上的44号。这里是漳州三衙内之一的“张衙内”。如今的老宅已经不在,房子被重新修建,辟为临街店面。这里是清代刑部郎中张雄和吏部郎张福衍父子的故居。漳州志书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陷漳,张衙内被毁于大火。
放学的孩子在老街店面前坐等家长
修文路上,记录时光的旧物不胜枚举。向阳剧场风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今也已被改为年轻人喜爱的舞厅。一些抬头可见的,门店上的门楣,很多年代久远,连主人都已不知何时已有。
修文路,自有她的味道在,历久了,也就弥香了。(本网记者 郑娟娟 杨清竹 实习生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