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国有化的“垄断”之忧
菜市场的国有化引发市民关注。图为国有的北桥菜市场
重磅追踪之“芗城区谋划菜市场‘国有化’”
核心提示
芗城区正在谋划菜市场“国有化”,力争5年之内,实现市区七成的菜市场国有控制(详见本报9月2日的报道)。
这篇关乎民生的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市民质疑,菜市场国有化,会导致国有垄断经营,不利于菜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主推菜市场国有化的芗江市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庄汉认为,菜市场国有化是为了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质,平稳菜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郑若娟副教授认为,政府的这种理念很好,但是各项措施最终能否落实在公益性质上,关键在于国有化的过程中,能否引进社会监督。
市民质疑 “国有化”易导致垄断经营
菜市场国有化引发了不少市民的担忧。
市民张先生认为,菜市场国有化容易导致垄断经营,而垄断的后果就是丧失了市场调节和竞争机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菜市场摊位费过高,服务不健全等,甚至可能出现走关系、管理人员不作为等情况。
而在漳州某论坛上,关于菜市场国有化,网友们也讨论得很激烈。
网友“三杯鸡”认为,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政府做好监管和裁判员,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好。
网友“阿利八八”,则认为,目前国有菜市场的租金比私有的贵,且国有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私有的菜市场高。
部门回应 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质
针对部分市民的质疑,蓝庄汉认为,菜市场国有化,从根本上是为了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质。
他说,目前芗城区政府成立的芗江市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着手准备多种经营,多方创收。一旦公司其他方面的收益能够超过或者略低于运营成本,芗江公司就将反哺菜市场,进行减免摊位费。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国企去承担部分的社会公益责任。
他还强调,菜市场实现经营管理国有机构化,产权可以是股份制,利益则按企业法原则分配。公司在收购民营菜市场、组建物流团队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等行为,也都将按企业法相关规定进行,不会进行行政强制,一切都将按市场规律进行办事。
他认为,在菜篮子工程问题上,应该国进民退。因为私有市场不会愿意去承担低利润或无利润的经营,将来在国有市场经营的菜贩摊主,均可享受国有公司的补贴,这是私企难以做到的。他举例,像香港的菜市场就是政府给予补贴,由政府控制,这对平稳菜价很有帮助。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已经进行菜市场国有化改革,效果很不错。“实践证明了菜市场国有化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
专家观点 理念不错 关键在引进社会监督
针对菜市场“国有化”引发的争论,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郑若娟。
她认为,菜市场“国有化”,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质,这个理念不错。不过,由于目前公众对国有企业信任度不是很高,让菜市场“国进民退”,把财富集中在国家垄断资本之中,容易引起人们质疑。
“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质,光靠嘴巴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保障机制。”郑副教授说,菜市场国有化后,应该保持透明度,与广大市民有着更多的沟通。
“国进民退”是不是能否真正造福于民,经营的具体措施能否适合市场规律,国有经营后的菜价能否真正稳定?对此,郑副教授说,在相关国企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下,引进社会监督,吸收社会多方观点才是最关键的,才能形成更多有效的举措,保障蔬菜的价格稳定。
【他山之石】————
北京:为稳定菜价 收购参股菜市场
据《新京报》4月29日报道,为解决“卖菜难,买菜贵”的难题,北京将推广产地对接社区直营为主的10种蔬菜零售新模式,并计划收购和参资入股社区菜市场。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政府对社区菜市场产权收购和参资入股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蔬菜零售终端控制力问题,以稳定菜价。
上海:菜市场重新姓“公” 蔬菜价格低
据《劳动报》8月24日报道,当年从国有到民营,今日重新从“私”到“公”。8月23日,改造一新的吉祥菜场正式对外营业,这也是上海市首家国资回租菜场,标志着上海标准化菜市场回归国资跨出了第一步。
据虹口区商委介绍,新菜场将通过农标对接、批标对接、特价专柜、农民自营和外省市农产品直销等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确保场内蔬菜低于市场价。
宁波:鄞州区菜市场 年内全部国有化
据《宁波日报》7月7日报道,经过6年的改造,鄞州中心城区菜市场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国有化。
近年来,一些民办菜市场以赢利为目的,导致交易成本提高,菜价居高不下,引起居民怨言。在物价高起、市场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如何使菜市场更多体现公益性和服务性功能,帮助市民吃上便宜菜,鄞州区政府选择了国有化改造菜市场的路径,通过一系列政府扶持措施,帮助菜市场减轻经营压力,走出“以费养场”的老路子,更多担当平抑菜价、保障供应的公益责任,受到经营户和市民的欢迎。(本网记者 苏禹成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