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以爱筑桥 让梦成真

2011-08-24 00:53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贫寒的学子,热心的捐助者,是爱心,让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结识,也让这些学子多了圆梦的希望。

  7月12日至8月19日,本报联手漳州市教育局、漳州市总工会首次共同主办的“爱心助学,我们一起行动”活动中,共讲述了40位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他们的锲而不舍,孝思不匮,铿锵前行,砥砺奋进,备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为了圆寒门学子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学梦,不少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助学接力歌。

  这温暖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昨天,记者特回访了一些爱心人士,他们中有第一个赶到报社捐助的爱心人士,有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年轻人,有耄耋之年的老者,有两度捐助不改初衷把爱心当做事业的好心人,还有一次就捐助8名学子的企业家。他们的善举,像一股股暖流,涌进了寒门学子的心田,让学子们鼓足勇气扬起风帆,向成功的彼岸驶去。

吴汶斌

  首位捐助的爱心人士,热心于慈善事业已经10多年了,希望我们把助学当成事业,一直传递下去

  吴汶斌是第一个到本报捐款的爱心人士,刚30岁出头的他,热心于慈善事业已经10多年了,他每年都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帮助困难家庭。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只是尽自己的一点责任,为寒门学子做一点点事而已,钱不是很多”。

  “我们希望报道你的善举,借此营造爱心助学的氛围。”就因记者的这句话,吴汶斌站出来,“海峡都市报漳州版今年首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这让他认识了很多执著打拼的学子,把爱心献给身边的人,感觉更加有意义,希望漳州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助学的行列来,也希望海峡都市报能把爱心助学活动做成爱心事业,一直传递下去”。

潘连山

  4年爱心如一,下岗后连续三年没找到新工作,依然捐助贫困学子

  因为爱心助学的活动,爱心人士潘连山和贫寒学子黄建玲(详见本报7月15日A22版报道)还多了重特殊的关系。

  前几天,潘连山兴奋地打来电话称,自己在资助黄建玲的同时,还认了她为干女儿。而在黄建玲母亲住院期间,潘连山曾多次到医院看望她母亲。

  7月17日,记者第一次见到潘连山时,由于长期劳动,他的脸被晒得发黑。交流中,得知他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1000元寄给老婆和孩子,2000元资助给困难学子,只为自己留500元生活费,已经持续了4年。

  “你对自己太‘狠’了吧。”“500元够了,公司管吃管住,我不抽烟不喝酒。”

  对于潘连山来说,最艰难的是在1997到1998年,他在1996年时,结对帮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结果自己在第二年下岗了,连续三年都没找到新工作,但是他都在每年开学时,准时把学费打到那位大学生的卡上。“那三年资助他的学费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我想自己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不能因为自己的失信让这学生失学,否则自己会内疚一辈子。”

刘辛仁

  79岁老人,19年爱心捐助,已资助30多位贫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他说,只要他还活着,爱心的行动就不会停止

 刘辛仁老人,在漳州被称为爱心爷爷,是第二届漳州市十大感动人物之一。记者在8年前就采访过刘爷爷的爱心故事。8年后再次见到刘爷爷,他还是没什么变化,双目炯炯有神,脸色红润,身体很健康。

  刘辛仁老人,79岁,从1992年开始,他就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助学活动,献爱心至今,可谓19年如一日。在他的帮助下,目前已经有30多位贫困学子完成了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献出的爱心,有需要的人若得到帮助,我就很开心,这是我养生的秘诀。”刘辛仁老人乐呵呵地说,他资助过的学生有很多都很有出息,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是老师,还有的在大企业,每年过节,他们都会打电话来问候,有的还带女朋友上门来做客,其中有一位还邀请他去广州旅游了一趟。

  说起这些故事,刘辛仁津津乐道,他说,只要他还活着,爱心的行动就不会停止。

潘东平

  来自长泰的本报忠实读者,常常关注寒门学子报道,这次,他拿出月工资3000元,两度捐赠不改助学初衷

  潘东平是长泰县人,也是海峡都市报的忠实读者,每年都订海峡都市报。这次的爱心助学,他曾两度捐资,帮助两位寒门学子。

  他说,往年海都报的爱心助学活动都是报道泉州的寒门学子,为了献爱心,他只能花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台报道的贫困大学生。这次海峡都市报漳州版全面报道漳州的学子后,他每期都关注。

  7月20日,他第一次联系上本报记者,上门资助了寒门学子谢晶晶后,过了半个多月又带着报纸来到报社,表示还要捐助华安的寒门学子廖春意,一共向两个学子捐助了3000元。

  他说,这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因为在献爱心的同时,他也被真诚、懂事的寒门学子所感动,“前不久,我接到晶晶的电话,她说她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有了着落,不能再接受我的资助了,希望我把爱心献给其他有需要的学子。”接到这个电话,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回报,所以决定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拿出来献爱心,帮助贫困的学生。

漳州邦城通商汽车有限公司

  “每卖出一辆车,提取1000元助学”,这是从2009年开始,专门设立的特殊助学基金

  从2009年开始,漳州邦城通商汽车有限公司就专门设立了这笔特殊助学基金:每卖出一辆汽车,邦城通商就会提取1000元的利润存入固定的账户。前年跟去年,邦城通商都相继帮助一批贫困学生。

  该公司老板柯剑坤说,之所以设立助学基金,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早些年在华安开办农场,从那时起就开始资助当地贫困学生上学。当然,他们也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毕竟一家车行的能力有限,要是能倡导更多的漳州市民参与其中,这才是真正的善举!希望漳州的市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这些出身寒门的大学生。借给这些孩子一双翅膀,将来他们可以振翅高飞!

  柯剑坤说,这次除了提供大学本科4年每年5000元的资助外,如果这些学生有需要,他们还可以安排这些寒门学子,到车行或者房地产公司实习。(本网记者 陈群 王庆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新奥科技集团专家组到漳考察 
下一条:阔别20年再相聚 老同学助庄培玉圆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