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平“侍者公”神秘蛇崇拜灵
三平寺中供奉的侍者公,手里抓蛇
距三平寺2公里的龙海程溪地界,立着“侍者公”庙
“侍者公”常进入平和当地人家里,颇受欢迎
闽南网2月6日讯 平和三平,千年古刹,香火鼎盛。三平祖师神像左边,蛇侍者红脸獠牙,手里提蛇。而当地还有一种全身布满白花纹的蛇,常入屋攀爬,甚至与人同眠。当地人非但不怕,反视其为吉兆,尊称其为“侍者公”,甚至修庙供奉,享受信众三平朝拜的头炷香。
蛇年将近,这种蛇崇拜引起不少人关注。那么,为何在这个山区会出现并不寻常的蛇崇拜?“侍者公”到底是什么蛇?它是否如信众所说,所到之处鼠患全无,与人和谐相处?本期探秘频道,让我们一一为您解答。
【灵蛇崇拜】
蛇与人同眠被视为吉兆
平和文峰三平寺始建于唐朝,已有上千年历史,香火旺盛,信众遍及海峡两岸和东南亚等地。三平寺祖殿塔殿供奉着广为人知的三平祖师,其神像左边,有个蛇侍者,红脸獠牙,一手提蛇,威风凛凛。而此地更奇的,是一种被称为“侍者公”的蛇,每每出现都被视为吉兆,受信众膜拜。当地民众相信蛇越多越吉利。若看到“侍者公”爬进自己家中,则喜出望外,逢人便说:“‘侍者公’来我家巡平安了”。
林荣生是三坪村人。他介绍,20多年前,村里的建筑大多是砖瓦房,使用木门,常可见“侍者公”。它们或在屋顶瓦楞间爬行,或缠绕于屋内的柱子,或出现在床铺之下……更有甚者,会钻进被窝,与人同眠,“一天我在睡觉,感觉脚上冷冷的,掀开被子一看,是‘侍者公’”。
由于村中长者讲过,“侍者公”不会伤人,即使伤人也无毒,所以村民大多不害怕。小时候,林荣生经常去提它们的尾巴,逗着玩耍。而家中发现“侍者公”的身影,老人一般会对其焚香祷告。
小朱是三平寺旁仰圣山庄的工作人员。他称,每年4月,“侍者公”开始出现,6月到8月经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但是近年来,“侍者公”明显少了些。
三平寺管委会工作人员张俩和介绍,上世纪80年代,庙中一些坑洞缝隙里常有“侍者公”出没。后来寺庙改建,大量使用混凝土填充了缝隙,“侍者公”无处藏身,就变得罕见了。来此朝拜的香客以见到“侍者公”为幸事。有些香客胆子大,敢把它们捧在手上,合影留念。
“侍者公”庙享三平朝拜头炷香
三坪地界还有一座“侍者公”庙,究竟在哪里呢?在村民指引下,我们驱车爬上一条陡峭的盘山小路。这是当年漳州方向香客通往三平寺的古驿道,现在鲜有人通行。几经颠簸,约2公里外,与龙海程溪塔潭村交界处的大柏山口,一座小庙出现在眼前。
当地村民林宝发说,这就是“侍者公”庙,也叫蛇庙。庙的两个前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道接三平分镇侍者,这当十里用憩行人。庙中供奉的木雕“侍者公”神像跟三平寺一样,“原来为石头雕刻,有200多斤,现在供奉在我们新村里”。
庙宇旁还有一块古石碑,落款时间是乾隆辛卯年蒲月。林宝发说,据祖谱记载,“侍者公”庙建于公元867年,庙前原有亭叫“大歇困亭”,香客每到此必先朝拜“侍者公”,然后稍作歇息,再继续前行到三平寺朝圣。大家都把这个山口叫“大歇困”。
据《三平寺志》记载,建造三平寺塔殿时,唯独缺了藻井,“侍者公”主动请缨外出化缘,立下功劳。回来的路上,由于太累,他就在“大歇困”睡了三天三夜。后人为表彰其功劳,在此建庙供奉。
【民俗探因】
传说灵蛇为三平祖师驯养
为什么这里的人们,要把蛇叫做“侍者公”呢?
《三平寺志》记载,一天,三平祖师义中禅师在园中摘菜,一条三四尺长的蛇从草丛中蹿出,绕其转了几圈,没入草丛。次日,这条蛇又出现,绕着禅师久久不肯离去。第三天,禅师特意披着袈裟到菜园摘菜,蛇又出现。禅师脱下袈裟铺在地上,对蛇说:“你若是灵物就点点头。”那蛇果然点了三下头,禅师就用袈裟将蛇包着带回驯养。当夜,寺中300僧徒无人听到老鼠声响,甜蜜入睡,大家视其为吉祥之物。
一段时间后,义中禅师驯养了好多这种灵蛇。灵蛇有时在田间地头追逐老鼠,保护庄稼,有时进到村社,保护小孩,甚至能赶走毒蛇猛兽。当地百姓喜欢灵蛇,就尊其为“侍者公”,后来把它雕成神像,供奉在义中禅师身边。
福建自古多蛇沿袭图腾崇拜
在三坪地区,民间祭祀“侍者公”的活动相当隆重。从农历十一月初一到初五,村民们敲锣打鼓,到三平寺迎请“侍者公”出巡。初一、初二出巡到黄陂自然村,初三移至下坪自然村,初四则到上境自然村,初五到五斗种自然村,初六返回三平寺。在这一个过程中,三平祖师金身也全程迎请巡游。神像每到一村社,家家户户设供祭拜,当晚演戏娱神。
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介绍,福建简称“闽”,“门”内有“虫”,“虫”所指即蛇,说明福建自古是多蛇之地。“闽”其实最早为族称,福建最早时是土著民族聚居之地。土著民族因多蛇而将蛇奉为图腾崇拜。据一些地方史记载,早在陈元光开漳之前,华安等地就有崇蛇习俗,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蛇的民间故事。随着陈元光南迁的北方民族,在与当地土著交往的过程中,也渐渐认可了崇蛇习俗,迎合当地土著的心理。“其实在南方城市,除了福建外,大多也有崇蛇的习俗,但多在比较偏僻的山区”。
【揭秘“侍者公”】
学名黑眉锦蛇
漳州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林国洪介绍,从游客拍摄的图片可以清晰辨认,“侍者公”是黑眉锦蛇。
这种蛇的主要特征是,眼后有2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因此得名。其体长大者可达2米多。
可能因捕鼠入屋
黑眉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园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边及草丛中,有时活动在农舍附近。它们以老鼠为主食,常因追逐老鼠出现在农户的居室内、屋檐及屋顶上,
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称。其年捕鼠量多达150~200只,被人们誉为“捕鼠大王”。
吃饱才显温顺些
黑眉锦蛇无毒,只要吃饱了就不咬人,显得比较温顺。但是,当其受到惊扰时,即竖起头颈,离地20厘米~30厘米,身体呈“S”状,作随时攻击之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