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春联墨香 记忆里的年味
漳州市区香港路一家店铺,各式春联、年画应有尽有;散发着墨香的手写春联,如今已很难找到
郭美瑜
黄玉贞
陈锡洪和妻子小王,一起回忆儿时的春节
闽南网1月29日讯 当我们从农村搬到城市,从平房搬到高楼,你有没有觉得,年味变淡了些?
小时候,一到过年,家里家外一片红彤彤,不经意间,都能记下好几副对联。
而现在,这个传统习俗越来越被简化:曾经盛行的木版年画,已难觅踪迹;散发着墨香的手写春联,大都被印刷品取代;窗户、水缸、米缸,在过去都会贴上对联,现在,大家只在大门口贴一幅,意思意思罢了。
50后
木版年画盛行春联专由代书人写
讲述人:郭美瑜出生于1953年手工艺者
我是土生土长的芗城人。小时候,我家就在现在的延安南路,房子前面是我父亲开的照相馆,后面住人。
那时认字的人不多,毛笔字写得好的更少了。延安路、中山公园、香港路,长期有一群代书的人。每到春节前半个月左右,这些代书人就开始写春联卖。照相馆这时候生意正红火,我父亲没空写春联,也都是到这些地方买。那些代书人,人手一本春联集,你要写什么方面的内容,求财或是求平安,他都会找到合你意的对子。
木版年画也很盛行。延安路有一家小百货,跟照相馆隔二十几间店面,里面就有木版年画卖,那时多是关帝、观音、善财童子等神像。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家里卫生打扫完后,去买春联、年画。因为可以趁机逛街,春节大人手比较松,剩余的零花钱,私吞了也没事。年廿九晚上,就把春联和年画贴上去。
到后来,印刷品出来后,木版年画就逐渐消失了。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挂凤凰、鹤等图画。
对了,还要挂红灯笼。我家的习惯,是在大厅正中挂一只,就够了。
提起春联,我还想讲件趣事,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虽然我年纪也挺大了,不过,三四年前,我在香港路还不小心买到一幅“白头联”。卖对联的人跟我讲,“这是白头联,你要啊?”我看也就联头一道白白的,以为是红纸染色没染好,就说没关系,回家我自己裁掉。后来还是看电视,说白头联是家有丧事的人贴的,我才恍然大悟。
60后
毛主席画像两旁春联写毛泽东语录
讲述人:黄玉贞出生于1965年社区工作者
我在天宝林场长大,从有记忆起,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家大厅墙上,长年累月贴着一幅毛泽东画像,画像两旁,才是对联。每年春节,画像和对联都必须换新的。那时的春联也有时代特色,都是从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里摘录的句子。我现在还记得其中有一句是“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全靠共产党”。
除了人住的房子外,猪圈、鸡棚、鸭棚,也会贴上“六畜兴旺”,仓库贴的是“五谷丰登”。这些是每年都没变化的。
那时在林场,几乎没有会书法的人,所以我们的春联也不讲究美观,都是随便叫个识字的学生写一写,只要红纸、黑字,图个喜庆就成。
一直到1985年,我高中毕业后,来漳州市区工作,对老家春联的记忆才慢慢消退。1987年,我结婚后,婆家贴的春联都已变成一些喜庆、平安的话。猪圈、鸡棚、鸭棚、仓库这些,也渐渐不再贴春联。
最近过年,家里怎么装饰都是女儿说了算。除了春联,我女儿也会配合生肖年,比如今年,就会买些蛇的生肖图案、剪纸,贴在大门上。
70后
村里识字人不多上了中学便成“主笔”
讲述人:叶乔出生于1976年公司职员
我出生在漳州一个较偏远的山村里,村子穷。我儿时,村里的小孩大多读到小学就辍学了。识字的人不多,所以每逢过年,要贴的春联,不是集体到镇上买,就是请识字的人来写。
我是当时为数不多到镇里上初中、到县城上高中的人。自从我考上初中后,由于也练过一点毛笔字,所以村里写春联的光荣任务,就落到我身上。那时,一到春节前,就得提前备好毛笔、红纸,等着村民来要。人多时,还排队呢。
大概是1989年春节吧,家里差点被村民挤爆了!我因为寒假到同学家玩,临近过年前几天才回到家。那几天,每天都有村民来家里,问“孩子回来了没”。父母一看,挡不住了,几个电话马上把我催回家。
80后
春联托邻居写妈妈熬糨糊孩子贴
讲述人:陈锡洪夫妻俩出生于1981年公务员、公司职员
小学的时候,虽然还有书法课,不过我们那一代人的毛笔字普遍不怎样,除非是上过书法兴趣班的人。所以,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贴春联。
村里擅长书法的人少,这些人要包办全村每家每户的春联。我爸算好我们要贴多少春联,需要多少红纸,然后买好让邻居来写。轮到写我家的春联,我们就要去打打下手,站在一旁帮忙拉着红纸,写完一张后还得放到地上晾干。
农历二十八、二十九,就要开始贴春联了。这时,我的任务就来了。妈妈会先用地瓜粉、面粉熬成浓稠的糨糊,用这样的糨糊贴春联,才牢固。
八九岁时,我主要是给爸爸帮忙。我爸站在椅子上贴春联,我站下面,挑好对联,粘上糨糊,递给他。等大一点,十二三岁了,我就成了贴春联的主力军,换成弟弟妹妹打下手。
每年贴完春联,看着被染得红红的双手,我们都很开心。
90后
多去市场买或有商家送对联
讲述人:王英出生于1990年在校大学生
现在生活很方便,春联都是从市场上买回家,或者是银行、通讯公司印发的。我家的春联,最近几年,几乎都是一些银行或商店免费赠送的,都没必要去买。而且我家也从平房搬到了套房,春节也就是在套房外的大门贴上一副春联,不像小时候住平房,每个房间、每扇窗户,都要贴上红彤彤的春联。
春联的内容,也从一些大吉大利的善良愿望,向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用语发展,如“龙腾四海家家乐,蛇舞九州处处新”等。但我总会感觉缺了点什么,年味淡了些。
记得小时候,临近春节,爱好书法的邻居就会自己买来红纸,裁剪、泼墨。有人来要,他都慷慨地给,不过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还是掏钱来买。我家每年的春联也都是托邻居写的。
贴春联的时候,还会搭配着贴些年画。年画最出名的就是门神,三大神——福神、薪神和寿神。小时候我家每年都挑门神,贴在家中,可以带来庄稼丰收、家畜兴旺。不过现在,年画基本不贴了,喜庆的颜色少了很多。
□听听专家怎么说
漳州知名文史学者李竹深老师:
以前的春联,手写的居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渐渐被印刷的替代了。以前的房子大多是双扇式的大门,也较适合贴春联,而现在的房子多是商品房,单扇式的门,挤的话,连贴春联的位置也没有。
而且,现在的商品房注重室内的装修,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贴年画。这也是漳州年画以前很有名,现在却没落的原因。(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黄颖 萧镇平 白志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