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扁担 光景不一
用完家里的坯料,陈炳能就不再做木扁担了
闽南网11月20日讯 扁担形状简单,酷似一个“一”字,但制作起来却大有学问。
在芗城区两条老街的两家店铺,“一”的故事仍在上演,只不过,香港路的“木扁担”,似乎已是一路到底,现今的传人准备等家里的坯料用完,就不再做木扁担。而博爱西路的那家“竹扁担”,则因为薄利多销,仍在一路畅通中,仓库里还堆满了大批的竹子。
即将终结的木扁担
50岁的陈炳能,是漳州木扁担传统手工制作的第四代传人。“木扁担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深含奥妙。”陈师傅说,木扁担的形状有四大特点:“包仔面”——弧形,“香菇边”——不硌肩膀,“龙舟肚”——中心点较厚,“鳗鱼尾”——两端如鳗鱼的尾巴。
早期做木扁担,劳动强度相当大。一根方形坯料先用斧头砍成粗坯,再用刨刀手工刨,如今虽有电刨,但刨成形还要亲手来。“双头溜”是做木扁担时最要注意的,即刨木从中间开始,并注意两头的厚薄及对称,一般是靠目测。“这样的木扁担挑起东西来才轻松,受力均匀、有弹性。”和陈炳能同在漳州扁担社工作的周师傅说,做得不好的木扁担,挑起来会硌肩,甚至会翻面,所以会做木扁担的人一直很少。
“我曾祖父就开过‘文兴扁担店’,做工好,大家都来买。”陈师傅说,后来“文兴扁担店”加入扁担社,100多名工人里只有十多人会做木扁担,如今更是只有少数人在做。下岗后,陈师傅改在家里做,因他做的扁担挑起来舒服,用过的人就会介绍其他人来买。
如今,来买木扁担的人主要是作为民俗用品,在市郊的天宝、石亭、浦林、浦南一带,结婚或搬新房时,得用木扁担挑米箩,但一辈子结一次婚,只买一次;新房建好“入厝”,也只需要一根,销量极有限。除了年底时结婚搬新房的人较多,平时一个月也卖不出10根木扁担。
陈炳能说,由于木扁担利润低,且销量少,他现在只好去当仓库员,休息日才做,等家里的坯料用完,他就不再做木扁担了。
不愁销路的竹扁担
在市区博爱西路,一间不起眼的竹器店里,摆满各种竹子。57岁的方宝国和55岁的方国华两兄弟,每天都在店里打磨、削竹,做得一手好竹器,现在漳州附近做竹扁担、竹挑架的就这一家。
竹扁担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但选择的材料和两头翘起的弧度很有讲究,还要看顾客定做的要求,如果需要承重200斤以上的,就要购进圆周周长为34厘米的竹子,如果需要其他承重标准的话,竹子的周长还需计量,且两头翘起的弧度都是要用火烤制而成,需要专门看顾。
竹扁担不愁销路,农村里上山担水浇菜、在海边担鱼上岸都会用到。方国华说,每次有人来买,都会定做一批,每做一批都是上千根,每根扁担净赚不到1元,但薄利多销,“社脚店”(周边社区的店面)都会来买。(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方锦燕 戴江海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