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跨越:花小钱参合 农民也能看病报销
至2011年底,漳州新农合报销基金累计支出20.17亿元,120多万人次受益
关键词点击新农合
闽南网9月19日讯 从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在全国铺开,这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5年7月1日,漳州市以长泰县为试点,在全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仅仅过了两年,漳州就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在全市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今年漳州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1%,居于全省前列。
为了省钱,小病扛着不去看,熬不住了,不得已才到医院看病,结果变成掏大钱治大病,家庭陷入困境,“难以自拔”。这种情形,以前在漳州农村很常见。
这一切,从2007年开始发生改变。当年,漳州农村全面实行新农合制度,参合的农民每人每年只需交纳区区数十元的费用,即可享受数千、数万,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报销。从2005年至2011年底,漳州新农合报销基金累计支出20.17亿元,共有120多万人次从中受益。
看病能够报销,从此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治病花了20多万新农合报销三成
杨先生是芗城区天宝镇凤园村村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儿子、女儿都已上高中,杨先生做点小买卖,年收入几万元,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可是,去年底,自从他的妻子杨女士患了急性白血病后,杨家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为了给妻子治病,杨先生在家当起了“全职保姆”,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
如今,妻子每天的药费要500多元,两个孩子上学也要数百元,没有经济收入的杨先生,只能靠借债度日。
好在,杨先生参加了新农合。截至7月份,杨先生的妻子治病花了20多万元,其中住院医疗费累计17.73万元。按照新农合政策相关规定,累计报销了6.23万元,两个月前,领回报销款。这笔钱,相当于漳州一个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对于已经一贫如洗的杨家来说,无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像杨先生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今年以来,芗城区已有13名农民因重病住院治疗,医疗费多数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其中,天宝镇过塘村村民韩先生的医疗费高达40万元。所幸,他们也都参加了新农合,按照相关政策,每人都获得了5万元以上的新农合住院补偿,其中,过塘村的韩先生获得了最高的10万元补偿。
6年支出20亿多120多万人次受惠
新农合这项政策,芗城是从2006年9月份开始全面实施的。截至去年底,芗城共有161277名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9.91%,仅去年一年,新农合报销总额达3296.52万元,当年新农合基金使用率为89%,许多家庭因此减轻了负担。
记者从漳州市卫生局获悉,自从2005年长泰县率先试点新农合以来,漳州的新农合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人均筹资35元提高到290元,各级政府补助从人均20元提高到240元,总筹资额增加到10.89亿元。
筹资水平的提高,自然也提高了补偿水平,新农合补偿从原有单纯的住院报销,扩大到门诊特殊病种、普通门诊、大病补充补偿等方面,补偿标准也逐步提高,住院报销封顶额从2005年的3万元提高到30万元(含大病补充补偿),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从35%提高到74.6%,实际补偿比从20%提高到50%以上。
新农合的主管部门,每年还适时调整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及住院封顶线,县辖区内同级医疗机构实行统一住院补偿比例,降低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同时,在住院统筹补偿的基础上,全市全面推行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把县里无法诊治的特大病种,参照县级医院报销比例给予报销,又建立了以市级为单位统筹的大病补充补偿制度,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1年底,漳州全市新农合累计筹资22.65亿元,累计支出20.17亿元,123.5765万人次得到新农合补偿,受益率达33%。
基层医院发展百姓看病更便利
新农合,还带动了基层医院的发展。
近几年来,为配合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漳州提出了加强以县级医院建设为龙头,以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建设为枢纽,村卫生所建设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通过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及实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等措施,全市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后,很多的疾病,老百姓只要到乡镇、县级医院就能诊疗,不用再往市级大医院挤。
试行城乡一体扩大受益面
去年,漳州龙海市、漳浦县率先试行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划归新农合,归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据统计,龙海市、漳浦县城镇居民归并新农合后,当年城镇居民参合率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8.24%和60.5%,并且,龙海市、漳浦县城镇居民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从原先的50%左右分别提高到82.6%和80.6%。(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深圳 杨清竹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