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单反拍《舌尖上的嘉庚》 绘校园美食地图

2012-09-18 07:55 来源:闽南网 0

  
《舌尖上的嘉庚》第一集“我的美食日记”四位主创人员

  闽南网9月18日讯 “有一种执念让你翻山越岭跨越海峡也要得到,《舌尖上的嘉庚》让已经离开或即将到来的你,徜徉在大径村美食的世界里。”最近,一个名为《舌尖上的嘉庚》的校园纪录短片,在网上悄然走红,第一集的点击量就已突破9500次。

  短片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1级广视班的20多名学生自发拍摄的,共有5集,他们用镜头,拍出一张校园美食地图。

  当然,这也是学长们送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的一份开学礼物。

一群人,一件事,回忆起来也是很伟大的

  说起《舌尖上的嘉庚》,少不了一个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老师林筠。

  “上个学期我给学生们上影视作品分析课,课上播了《舌尖上的中国》,他们都很喜欢,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课后,我和学生聊天时,就萌发了这个想法,何不让他们也尝试记录下校园的美食?学生们很感兴趣,有20多人自发报名。”林筠老师说,这个系列的片子,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他们自发分成5组,一组4个人左右,从选题到剪辑,都是小组讨论完成,偶尔有一些困惑,他们才会去找老师协商解决。整个系列的拍摄,在暑期之前就已经完成,不过团队成员都觉得,应该给学弟学妹们一份礼物,就一直拖到9月15日首发。

  林筠老师说,其实她让学生们组队合作的原因,是希望他们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长,“网上那么多人说片子拍得好,不过,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情,将来毕业了,回忆起来也是很伟大的,至少大学没有白过。”

只用单反相机,也能拍出食物最诱人的画面

  郑雅宝,是《舌尖上的嘉庚》第一集的主创人员之一。短片首发后,虽然好评如潮,但是也有人质疑其是“山寨”《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这些,郑雅宝倒是不以为然,“《舌尖上的中国》更多的是注重人文情怀的东西,我们更纯粹,就是做吃的,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出一张嘉庚的美食地图”。

  郑雅宝说,别人拍片都是扛着摄像机,拿着各种专业器材,而他们只是用一台单反相机,“我们大一都在上理论课程,几乎没有上过专业课程,配音、拍摄、剪辑什么的都完全不懂,就拿着自己的单反,一边拍摄,一边做技术摸索”。

  一个短片的诞生,需要经历策划、选题讨论、分工、拍摄、剪辑等。因为生活在嘉庚学院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平时同学们都是“吃货”,对这个题材的操作,郑雅宝和同学们也就相对得心应手。

  《舌尖上的嘉庚》第一集“我的美食日记”,拍摄花了一周左右,郑雅宝和她的另外3个伙伴,自掏腰包,为影片里出现过的所有美食买了单,“我们不搞广告,所有的店家名字都是掩盖住的,自己买单自己吃,一边拍,一边吃,这样也不错”。

  《舌尖上的嘉庚》系列短片的后期工作都已经完成,第二集“咖啡细语”,将在本周六晚8点发布。

看完短片,毕业学长念母校,“吃货”提建议

  一集短片,让不少从嘉庚学院毕业的人怀念起母校。

  “含泪求返校”在微博上说,也许感动他们的,不仅是视频里油滋滋的烤肉,或是食堂里精致的小吃,还有对校园生活的念念不忘。

  @alandair则说,拍得不错哦,尤其是旁白,听着很舒服。

  而在校的同学则以实际行动追随“吃货小分队”的步伐,忙打听影片中出现的究竟是哪几家餐馆。

  机电系大三的吴同学说,自己边看视频就边猜测是哪个餐馆,“基本上我都猜出来了,有的没去吃过的,就赶紧约同学一块儿去”。吴同学说,学弟学妹们才刚上大一,就有这样的作品,很难得,让人佩服。

  “资深”吃货大三学生王同学则对短片提出了一个小建议,“要是推荐的菜品能多一些,整个短片节奏紧凑一些就好了”。不过,王同学说,他很期待广电同学接下来的作品,“要是发现没去过的店家,一定要‘补缺补漏’地追过去”。(见习记者 张颖珍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版陈冠希微博被挖 参与贵州卫视《非常完美》
下一条:未来3天 漳州暑意依然明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