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与木头结缘52载难 舍手艺望得传承
68岁的老木匠依然锯不离手
水车、净谷车、稻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本在农村极常见的传统木农具,现在已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在长乐首占镇丰山村,有一位老木匠坚持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打造这些传统的木质农用工具。这位与木头结缘52载的老木匠,就是68岁的马成宝。
16岁学艺 一生与木头结缘
刨子滑动、木花飞泻,根根木头在马成宝手里有了灵性,没几天,便成了水车、稻床等农具……12日,长乐首占镇丰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木料,头发花白的马成宝身处木屑中埋头工作着。
在丰山村,马成宝很有名气,到村里一打听,没有不知道的。村民说起他,总会说“他是木艺技术一流的老木匠”。
从16岁开始,马成宝就跟着当时村里的木工师傅学手艺。他告诉记者,木工是体力活,拉锯、推刨是最基本的手艺。刚开始学时,他手上天天都是水泡,胳膊常累到抽筋。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出于对这一行的喜爱。
马成宝搬出了一架有些残缺的水车,这是在他20岁出师时的作品,叫龙骨水车,以前在农村较常见。“水车是用来抽水用的,就跟现在的抽水机一样,这是小架的水车。如果是大架的,可以供4个人踩,踩一下可以抽上来很多水。”
“他给我家做的门,30多年了还和新的一样。”70多岁的村民李奶奶告诉记者,她当时想把一些边角料小木板当柴烧了,马师傅说别浪费,然后就给她做了两扇门,这2扇门到现在用了30多年了。
建房子可以不用铁钉
“以前好的木匠,建木楼房可以不用一个铁钉。”马成宝说,人们从前都是住木楼房,楼房是纯木的,这对木工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他跟着师傅学了多年的建筑木艺,现在只要有可能,他仍然坚持使用传统的建筑木工手艺,“这样虽然耗时费力,但盖出来的房子更加坚固耐用。”
随后,马成宝带记者走进了一座名叫“宏银祖厅”的木质建筑,这栋有近百年历史的木质建筑是他主持修缮的。马成宝指着屋顶的主梁告诉记者:“修补这根主梁,现在的木工会将柱子锯开,直接凿孔,这就要使用铁钉和胶水,会损坏木头。”马成宝愣是没用一个铁钉,将每根柱子都按原样修缮好。
说起建筑木艺,马成宝兴致很高:“木房子要以梁、柱、檩、椽搭扣,采用榫结构,利用木材自身的伸缩力,通过榫头衔接,彼此牵连,结为整体,这样房子就能稳如磐石。”
希望手艺得到传承
虽然已68岁了,马成宝还是放下木工活。“我喜欢木头,喜欢看从刨子里出来的微卷的木花屑,喜欢闻木料的香味。”马成宝说,木工活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没三五年很难出师,现在想学传统木工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现在,他的儿子马银贵正在跟他学技术。马银贵告诉记者,小时候看着父亲把木头变成一个个神奇的木农具,就觉得木工活很神奇,就想学会父亲的技艺。但是马成宝并不满足:“我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这样传统的手工木艺就不怕失传了。”
马成宝有个打算,他要做一批微缩木头工具和木头建筑,“留着让孩子们知道以前的农具和手工木艺历史”。(记者 祝健 通讯员 陈雪银 文/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