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华侨郑金童50多年集邮乐 见证共和国成长




不同年代的建国纪念邮票(左起为:开国1周年、10周年、25周年、60周年)

闲时,郑金童总会翻翻几十年来收藏的邮票

开国纪念邮票
闽南网9月12日讯 开国纪念邮票、建国一周年邮票到最新的建国纪念邮票……暮年的郑金童每每翻看这些珍藏,仿若在读新中国成长的历史。
他,是归国华侨。因少年时代的一次偶然,他捡到信封发现邮票,而后,就迷上了集邮,手头拮据时,就一张张向人讨要;工作后,每月拿出一大笔工资买邮票。也许,这份热爱,只有他自己才懂。
现在,郑金童的眼睛不怎么好,主要是女婿在收藏新的建国纪念邮票。郑金童也希望,把自己的收藏邮票留给后代,让后人一直延续下去。
街上捡到信封集邮只因这次偶然
1943年,郑金童出生在马来亚(现称马来西亚)。
当时,郑金童的父亲在当地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因此,一家人还在当地的集中营被关过一个多月。
游子不忘桑梓情。9岁那年,郑金童和家人坐上了回国的轮船。
一次偶然,还是少年的郑金童在街上捡到一个信封,信封上贴着一张精美的邮票,一看,还挺喜欢的,便把邮票剪下,藏了起来。
没想到,这次偶然,让他后来的50多年,对邮票爱不释手。
郑金童把那张邮票反复琢磨,发现邮票下方有一些编号,他对照了一下,猜想应该还有一系列的邮票,于是他继续寻找其他系列配套邮票。几年过去,第一套完整的邮票收齐了。集邮的乐趣,从此衍生。
如今,藏有万张邮票,闲时,郑金童总会整理整理邮票。在他看来,这是一大乐事。
有酸甜和苦辣收齐建国纪念邮票
异国他乡的童年经历,让郑金童对祖国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他也因此钟情于共和国的纪念邮票。
谈起收藏邮票的这几十年,郑金童有说不完的故事。
最初,没有什么零花钱,主要是跟别人讨要,有时甚至跑到垃圾堆里去找。
不知,是不是巧合,热爱集邮的他被分配到邮政局工作,这也让他有更多机会收藏想要的邮票。
不过,当时工资低,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邮票。
而文革时期,倒是让他发现不少珍贵的邮票。“文革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集邮,因为当时养花都是小资的表现,更别提集邮了”,很多原来集邮的人都把邮册烧毁了,也不敢集邮。
而因为兴趣使然,郑金童偷偷继续集邮,就这样,他收藏了许多文革期间珍贵的邮票。
物以稀为贵,文革结束后,他收藏的文革邮票也愈显珍贵,“为了收集齐全完整的建国纪念邮票,我就把部分‘文革’邮票拿去换,福州、厦门都去了”。
而换取邮票远远不够,郑金童每个月还得掏出大部分工资,“当时要养家,到了月底就经常跟别人借钱”,上世纪80年代,邮票交易逐步兴起后,他还把部分珍贵的邮票拿去出售,然后再买进,收藏了完整的建国纪念邮票。
从少年到暮年万张邮票是无价宝
万张方寸邮票,见证了共和国60年变迁,也承载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除了建国纪念邮票外,郑金童还藏有全国政协会议、全国人大会议等纪念邮票,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
“像全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一套邮票中有所有的动作演示。”
还有一张为纪念新中国成立30周年发行的“国歌”邮票,邮票上国歌歌词有改动过:“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这段历史恐怕鲜为人知,但这张邮票恰恰记录了这段历史。
而1983年的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纪念邮票,再次发行了一套“国歌”邮票,这时歌词已经改了回来。
“我的邮票很大一部分都是盖过戳的。”如今翻着这些邮票,他依旧能够回忆起许多集邮的往事,一个个曾经赠送邮票给他的人,他还记得清清楚楚,“记得当时也是一位归侨,经常有外国来信,邮票都很精美,我跟他讨要后,他知道我在集邮,之后每次有邮票,都主动送给我”。
“这几年,也不断有人想买我的邮票,但是我不能卖,卖了之后,我该怎么办?”郑金童的亲人也笑说,要是卖了,老人这些年的心血,就白费了,会影响他的身体。(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