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4+4"产业发展综述:"中国食品名城"立潮头
图为龙海福龙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出口美国的速冻马蹄片。
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00多家,规模食品工业年产值超650亿元、占全省近三成,食品出口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近年来,漳州已逐步成为在全国乃至国外有较大影响的优质食品工业基地。
发挥对台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是国务院批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设有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台产业合作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漳州已成为台资农业、食品企业的密集区,台资企业更是成为漳州食品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漳州主动把握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性机遇,连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积极构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漳台食品产业对接,促进漳州与台湾食品加工业的融合。通过引进吸收台湾先进农产品加工工艺、管理理念、营销体系,漳州培育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和台(外)资企业,创出一批知名食品品牌,突出发展以果蔬、食用菌、水产品为原料的罐头、速冻、保鲜产品,形成以果蔬、水产、食用菌、茶叶、肉制品、竹笋等加工行业为主导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紫山、厨师、东方、立兴、海新、海魁、盈丰等一批民营食品工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大闽、泰山、金石制油、信华等一批有实力的台(外)资食品企业也蓬勃发展。
目前,漳州食品行业中有国家免检产品2项、福建名牌产品38项,有147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HACCP认证。“含羞草”蜜饯、“厨师”休闲肉制品、“紫山”蔬菜罐头、“白玉兰”白砂糖、“天福”茶叶、“大闽”花粉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创建食品名城夯实产业基础
漳州素有“花果鱼米之乡”美称,农产品优质多样,特色鲜明,“一县一品”格局凸显,水果、水产、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设区市前列。食品工业是漳州市“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的结合点,充足的农产品为食品工业的长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近年来,漳州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引导农业企业化、品牌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和“世界厨房”。目前,漳州已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业244家,占福建省的26%,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菇都”、“中国食用菌名城”、“中国罐头之都”。
去年,漳州市政府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签订《共建漳州市“中国食品名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被授予“中国食品名城”称号,成为我国南方首个、全国第三个“中国食品名城”。
注重大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漳州市还注重创新,推动食品产业升级。目前,全市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食品工业产值已达到100多亿元。
省高新技术企业大闽食品公司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带动低温冷浸提速溶茶工艺、冷冻干燥食品和植物萃取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在漳州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带动水产、果蔬、食用菌等生物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食用菌机械、空罐生产、食品包装等生产线,在全国具有影响力……通过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漳州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了涵盖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罐头年产量超百万吨,出口量占全省80%、全国1/3以上。
为进一步打开国内国际市场,漳州还积极大胆组织食品工业走出去,参加国外、境外的会展活动。在“9·8”投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果蔬博览会、全国绿色食品宣展会、日本福冈绿色食品贸洽会等会展中,漳州企业均有收获。目前,漳州市农产品和加工制品出口品种达到130多个,出口地包括西欧、北美、中东、东南亚、日韩等,漳州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创汇农业基地,农产品外向度达到25%,蘑菇罐头年出口量15万吨,占全国的81%,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速冻毛豆、美国菠菜等一些产品甚至成为日本市场开盘报价的标准。(记者 郭东福 黄国轩 郑智敏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