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律师放弃10多万年薪 未领工资支援青海2年
郭国文2011年底在海西州接受群众法律咨询
别人1年支援期满就回,郭国文坚守了2年,未领任何工资;这2年,他荒废如日中天的律师业务,10多万年薪成泡影。不过,郭国文说:“我帮助的是最底层,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事儿有意义。”
“不指定服务地点、不提出任何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漳州律师郭国文2010年作为漳州的优秀律师,成为当年福建唯一赴青海省海西州从事法律援助的志愿者。
近日,导报记者专访了从海西州回来的郭国文律师,聆听他的故事。
没官司打他成了“不聪明人”
近日,在漳州市司法局,导报记者见到了“‘抛弃’安逸律师工作和家人,放弃10多万年薪的‘不聪明人’”——福建闽隆律师事务所的郭国文律师。他7月底回到漳州,至今还处在适应期。
郭国文如何“不聪明”?20年的律师生涯,说放就放,说断就断,一去就是2年,未领任何工资。回来后,郭律师笑着说,“都没人打电话找我打官司啦”。
服从安排从龙海到海西州
郭国文的老家在龙海海边,那海拔就3米,但一下子升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海西州。直线的变化,伴随着直线上升的重重困难。郭国文回忆,高原缺氧太厉害。刚到的时候,在持续的头痛、胸闷、气短、嘴唇开裂下,郭国文8天行程近2500公里。在半个月的调研里,就提交了关于当地法律事业弱、难点的整改意见,让人眼前一亮。
去留抉择,他选留
高原的恶劣气候,让郭国文不适。“这个反差,对南方人来说,是一种意志的考验。我当时想再坚持几天,实在不行就打报告申请到别的地方。”这是郭国文第一次思想斗争。“多亏了猛灌水,我挺了过来,也坚定了决心。”
郭国文留下的原因,更在于这里需要全职的、懂法律的、能办事的人。
郭国文举了个例:在一起案件中,当地就1名律师,无法进入辩方、反方法律程序。在他参与后,审判才得以进行。
1年支援期结束,当地司法局离不开郭国文,想让郭国文再留一年。同行好心劝郭国文:“别待了,待长了会得慢性病的。”但郭国文经过思想斗争后说:“这里的法律事业,还离不开我。”
当选“十大优秀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
2年间,郭国文解答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办理案件、促成和解、动员放弃诉讼的数量,共近1000个。这些案件,加上整理的舆情分析、可行性报告、学术论文等,形成30万文字,留给相关部门做参考。
另外,郭还牵线海西州司法局到漳州司法局学习,比如学赖水顺的多元调处中心工作模式、漳州先进律师的办案技巧。
因2年的出色表现,郭从300名支援律师中脱颖而出,被司法部评为2009-2011年“十大优秀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记者 廖珍妹 /文 张伟华 实习生 庄子熙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