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阁楼里的孝心 买张舒适大床给父母
学子档案13
姓名:陈源圳(哥哥)、陈滢圳(弟弟)
家庭住址:龙海市港尾镇梅市村
毕业学校:港尾中学高考成绩:570分(理科)、554分(理科)
报考院校: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左为弟弟陈滢圳,右为哥哥陈源圳
闽南网7月17日讯 古厝里,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阁楼,被木板隔成两间房,是陈源圳、陈滢(yíng)圳兄弟俩学习、睡觉的地方。
夜深了,在外间地上简单打个地铺,父母就睡下休息了。这习惯,许多年都未曾改变。
父母想过让家里的日子换个面貌,三次尝试,却因不懂经营,三次都血本无归,还因此欠下几万元的债。
而兄弟俩面对两所学校来“抢人”,选择了能免三年学费的高中。两人合吃一份菜,只喝3毛钱一罐的开水,一周伙食费花不到70元。这些,都是同龄人中少有的。
不流于平淡的生活选择,兄弟俩心中装了自己喜欢的报考院校和专业,但不变的是一份令人感动的孝子心:早点自立,给爸妈买一张舒适的大床,这样他们就不用再打地铺了。
土木结构老厝最怕遇到雨天
港尾镇梅市村有不少崭新的小洋房,在这些楼房的“包围下”,一座破旧的老厝很是扎眼。
梅市派出所民警说,这栋土木结构的老厝,有很长的年头了,是清代的建筑。
这狭小的老房子里,除了座椅外,几乎看不到一样现代化的电器。通向阁楼的木质楼梯,早已被磨损成老“古董”了。
陈源圳一家5口,就蜗居在这老厝里,中风的奶奶住在楼下,而陈源圳兄弟俩和父母,则住在小阁楼里。
由于年久失修,房顶已经有多道裂缝。小阁楼,夏天就像“蒸笼”,冬天就像“冷库”。哥哥陈源圳说,“夏天热、冬天冷都能克服,最担心的是台风或下暴雨,屋顶到处漏水”。
兄弟俩睡床父母打地铺
小阁楼里,用木板隔成两间,最值钱就是外间桌子上一台泛黄的21英寸电视和一台从二手市场买回来的旧电脑;里间更简陋,只有一张床。“这床是父母结婚时买的,兄弟俩还小时,一家四口都睡在这张床上,上初中后,父母就在外间睡地板。”陈源圳说,父母为了让他们休息好,坚决把床让给他们兄弟俩睡。
而阁楼的外间,是兄弟俩平时读书、写作业的地方。兄弟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时间写作业、温习功课,早点让父母休息。“爸妈打工都很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父母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兄弟俩心中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买张舒适的床,不让父母再睡地板。
父亲陈飞龙和母亲李秋香,都是农民。想养鸡让日子好过点,但因为不懂经营,三次养鸡,都血本无归,至今还欠了亲戚好几万元。
此后,陈飞龙四处打零工,做过水电工,在铁厂开过吊机等,一个月最多也才1000多元的收入。而李秋香每天在工厂打工十一二小时,每个月收入也才1500元,中午趁着休息1小时的时间,还得跑回家做饭。
前天中午,一家五口吃的,是青菜和一道紫菜汤。李秋香说,生活所需,都要精打细算。每天到菜市场买菜,她都只买时下比较便宜的菜。
两学校来“要人”都想上免学费的学
养鸡的失败,血本无归,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李秋香还记得最艰难的,是兄弟俩上初三的时候。初三年,兄弟俩到卓岐中学上课,离家远要住校,这意味着每周至少要给孩子准备100元的生活费,每个月要多400元开支,对家庭来说又是一笔负担。
但兄弟俩都很节俭,他们打两份饭,但却只打一份菜,兄弟俩从家里带腌制的咸菜、咸肉配饭,这样,兄弟俩一周的生活费加起来不到70元。
天热了,兄弟俩连矿泉水都没舍得买,只在食堂打一罐3毛钱的开水喝。
让李秋香欣慰的是,中考兄弟俩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厦大附中上门“来要人”;港尾中学也来了,并答应免三年学费。“后来孩子还是选择港尾中学,免学费,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高考复习期间,一天中午,兄弟俩为了要赶回家吃饭,哥哥陈源圳用自行车载着弟弟陈滢圳回家,却在出校门口时,撞上一辆小车,弟弟头部受伤。李秋香说,这一件事,也影响到弟弟的高考成绩,本来弟弟理综成绩比哥哥好,考出来后,却差了一些。但兄弟俩都说,能考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
高考完,两兄弟在港尾镇一家包装厂打工。“一天工作9个小时,但中午还得自己出钱吃饭,要花6元钱,因此我们中午都是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回来吃。”陈滢圳说,虽然在流水线上作业辛苦,但是能自立赚点钱补贴家用,他们觉得很开心。
哥哥选的是机械制造专业,而弟弟则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都是他们喜欢的专业。他们想着,要是能早点学完,出来工作就好了,“我们想早点上完大学,早点出来工作,分担家里的负担”。(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群 方锦燕 白志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