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保郑家老宅或被拆除 最快年底拆
对于拆除老宅一事,市文管办主任表态,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
老宅上仅存的剪瓷雕
闽南网7月5日讯 生前,他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过序;死后,林则徐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就是清代的漳州名人郑开禧。
郑开禧的宅第,属于漳州市第22号文物点。昨日,居住在宅第的吕女士称,新桥街道解放社区居委会黄书记告诉她,郑家老宅或将拆除。
记者也从新桥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处得到证实,郑开禧宅第确实要拆除,但第三进庭院的两层小楼会保留。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称,此前曾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打来电话,说要商量如何处理郑家宅第,目前还没有到文管办正面接洽,但“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
位于文川里136号的郑开禧宅第,于公元1814年前建成,那时候郑开禧还在广东为官。
宅第为三进宅院,两旁有厢房,有5个大门可供出入。公元1838年,郑开禧从广东回乡,买了邻人废弃的园圃,开始建造私家园林。6年后,园林建成,郑开禧取名“可园”,如今被誉为闽南名园之一。
现今,老宅虽已破旧,但依旧可寻到当初的宏伟规模。推开虚掩的铁门,踏上一块长方形石板,吕女士称,这里就是当初5个大门的所在位置,遗憾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旁边还堆积着当初拆下的石材构件,构件上有着精美的图案。踏过石板,便是第一进大厅,1958年这里被作为新桥街道的大食堂使用。通过大厅,则是一个长10米、宽20米左右的石板庭院,拾阶而上则是第二进大厅,这是吕女士现在居住的地方。推开一扇紧锁的铁门,发现一个小石庭院,吕女士说,再往前走就到第三进楼房,现在住着其他人家,从第三进的边门就能进入“可园”。
芗城区方志办专家陈侨森说,这座老宅屋顶皆是飞檐、燕尾脊,十分壮观,墙砖都是黑灰色的,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砖应该是从北方运来的。
居住者被告知
郑宅或将拆除
这座老宅,是吕女士丈夫的舅舅郑锦程所有,郑锦程是郑开禧的后裔,现居住在台湾。1990年,郑锦程通过公证处,委托吕女士代为管理和使用老宅,并且明确作为受托人,她是无权出租他人或者作为任何的典当买卖的。
吕女士称,大概半个月前,新桥街道解放社区居委会的黄书记找到她,说南台武大部分、解放路及文川里将拆除,吕女士所在的郑开禧宅第由于是文物保护单位,要报到市里等待批复。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新桥街道办事处的一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称,目前只是进行摸底工作,但可以确定的是,将拆除郑开禧宅第,不过宅第的第三进将保留,目前拆迁公告还没有出来,估计大规模的拆迁工作最快将在年底。
漳州市文管办的杨丽华主任称,郑开禧宅第属于漳州市第22号文物点,此前曾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要来商量如何处理郑开禧宅第事宜,但此人一直没有露面,目前还没有跟文管办有正面的接触,“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
陈侨森认为,郑开禧生前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过序,他死后,林则徐为他撰写墓志铭,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漳州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可园”是全省少有的私家园林,作为保留它的完整性,郑开禧宅第作为“可园”的主体建筑,不应该进行拆除,应该保护起来。
宅第虽已破旧壮观依旧可寻
□人物名片
郑开禧
郑开禧,字迪卿,又字云麓,龙溪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转任文选司郎中,吏部员外郎。后出任分巡广东粮储道,适南海,三水、清远三县水灾泛滥,堤岸崩溃,民居流离饥殍,郑开禧请赈不及,为救数万灾民,首先捐金设法收恤,救活数以万计,后组织百姓抢修堤防,永御水患。粤人感其恩德,建祠祀之。
《龙溪县志》记载,在广东任职时,漳州海外贸易商贩者40多人,被广东巡海卒当做海盗抓起来,送官法办,郑开禧出面解释,证明这些人是海上贸易正常商人,他们才被释放。(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杨清竹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