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陈志强:40多年碑刻人生如今有点"悲"

2012-06-29 07:51 来源:闽南日报 0

  陈志强在石碑上刻画仕女图

每天,骑上单车,陈志强沿着修文路自东往西,到他的石碑店刻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经意间,走过了40年。昨日,记者登门造访,探究他的石碑人生。

陈志强的石碑店位于修文西路101号,很不起眼,6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名字,只在门口的木板上用黄色字体书写着石碑店和手机联系方式。但在老一辈的漳州人眼里,尽管现在小店显得有些落寞,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它曾辉煌过,以前的老陈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使用60多年的铁锤、錾子,染着石灰的台灯,切割齐整的黑白石板材,简单和精美的石刻作品……就是这间20多平方米老店的主要行头。

15岁初中毕业后,陈志强便跟父亲学打制石器,学会了石磨、石锁、石臼、石碑等石制品的制作,与石碑结缘一辈子。他回忆,1962年他的父亲陈锦城在青年路与修文西路交叉口人行道租了个地方,搭了个竹棚,开起石碑铺。1965年,自家的石碑店铺加入了漳州沙石社,有时在九龙江边经营沙石,有时在大通北路打制石碑、石门槛、石臼等。沙石社收入低,父亲陈锦成便偶尔在家里做活,后来才搬到现在的修文西路101号店面。他说,以前没有电脑打字,石碑上的字要自己写,所以他也练就了一手好字。由于他石碑镌刻技术精湛,名声远播,不少单位慕名前来刻碑。上世纪90年代,重建威镇阁(八卦楼)的“奠基”石碑就是他刻的。漳州市灯谜协会在威镇阁设立漳州灯谜艺术馆,需要刻制数十幅石碑、石匾,因工艺要求很高,一般人家做不出,只能找他来刻。所刻的图案非常精细,人物栩栩如生,线条只比头发略粗,令人叫绝。

走进老店,陈志强正在里面专心倒腾着石碑活儿,他把从电脑上下载的仕女图,刻画到碑面上,希望这样的新作品能开拓出新的石碑市场。他说,石碑是选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是人们长期保存资料、记录历史、缅怀先人的天然载体。陈志强雕刻石碑的石头是从建材石材市场上购买。他说,“镌刻石碑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步得先备好石材和雕刻图案等素材;接着才能在石材上铺上一层红色复写纸,将预定好的字或画依样誊写在碑面上;之后就得用特制的刻刀在碑上刻画;最后才是依据不同需要着上不同的颜色。”陈志强说,如果是刻人物画,有些特别重要的部分还得事先在另一块石头试刻好几次,等到顺手才能真正在作品上刻,讲究干净、利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一铁锤一铁锤用錾子打出字来的手工镌刻方式被各种电动工具所替代。尽管劳动强度降低了很多,但与此带来的是小作坊生意越来越差,多家逐渐被挤出市场,目前市区石碑店仅剩陈志强一家。“知道这是社会发展了,不能再与70、80年代刻个不停相比了。”说这话时,陈志强想得很明白,语气没有很失落,“石碑业早期是以一些门槛、石臼、石磨和地基为主,所以当时收入还算可以;中期主要是以墓碑为主,不过由于公墓实行全程包做,不得自行购置,致使生意一落千丈;现在石碑刻画主要是一些客户找上门来的石牌、厂名牌、石模板、庙宇和绿化带所用的,一个月也赚不到2000元,勉强能过日子而已。”

由于生意差,陈志强的石碑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开时关。如果有顾客找他,就打门上留下的手机号码联系。“也许哪天就得关门了,自己的手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况且刻碑子累,一般人是吃不了这个苦的,要找个接班人也不容易,我也担心石碑技艺后继无人。”对于还能把石碑店经营多久,打了大半辈子的石碑、在心里无法抹去石碑的陈志强也不知道,心情也沉重起来。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陈志强石碑画《仕女图》已经完工。仔细一瞧,仕女清丽出尘,形似神似。但是,老陈似乎有点伤悲:这样改革新制的石碑做法是否行得通?仕女图石碑能否卖得出去?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20岁漳州女子贩卖冰毒被公诉
下一条:坐飞机脸贴机窗看风景 居然面瘫嘴歪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