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军刀 铁头盔 带你重回古战场
康先生手里拿的是当时发射信号弹的火铳
这些刀具和蔓藤做的盾牌,是当时抗敌的两大利器
闽南网5月19日讯 漳州的康先生,喜好收藏。在他的收藏中,有四样宝贝很是“打眼”:一把扫马刀,两把佩刀,还有一顶铁制头盔。据漳州的收藏专家分析,这些宝贝,是郑成功时代,郑家军留下的。
若要问,这些宝贝从何得来,那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2009年5月的一天,芗城浦南镇溪西村一位捞沙船工给康先生打来电话,说他捞沙捞上来一铁疙瘩,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康先生一听这话,赶紧说,“千万别动,等我过去看了再说”。
驱车赶到河边,捞沙船上除了船工说的铁疙瘩外,还躺着几把刀,一些铁制品,这些东西表面都沾满泥沙。
如获珍宝,康先生把这些东西拿回家后,清洗完又仔细辨认,发现铁疙瘩其实是个头盔,虽然腐蚀得厉害,但还能看出帽檐。三把刀,一把是扫马刀和一把是佩刀,还较完好,而另一把佩刀,刀身及刀柄已经被腐蚀没了,只剩下个护手(刀盘),不过,上面的鎏金还清晰可见。
除了收藏外,康先生对郑成功的一些事迹也一直很感兴趣,看了不少关于郑成功的研究书籍,平时只要看到关于郑成功的报道,他总会剪下来收藏。
康先生说,鎏金的佩刀应该是军官佩带的,另两把是底层士兵所配,上面花纹全无,非常朴素。
此外,在这些宝贝中,还有一个发射信号弹的火铳。因在它水里浸泡,腐蚀太久,信号弹的引擎孔已经堵塞。康先生说,使用这火铳,要先把棉絮火药从上面塞进筒里,然后再填铅弹。使用时就往中间的引擎孔点火,发射信号弹。
刚开始,康先生以为这些是明朝的物件,因为扫马刀有明朝戚家刀的特点。但是后来,康先生查阅了资料记载,他发现,极有可能是郑成功的郑家军留下的东西。
其中,方有义主编的《郑成功研究》中提到,1651年,郑成功派人赴日请援军需。日本即“相助铅铜,令官协理,铸铜熕、永历钱、盔甲、器械等物。”当时铸造的刀,可能沿用了戚家刀的特点。“以前认为郑家军是用藤盔的,没有铁盔。”在厦门的郑成功纪念馆,也只收藏了藤盔,没有铁盔,他曾拿着铁盔找上门,但没引起纪念馆重视。
除此之外,康先生还找到资料记载证明,铁盔扫马刀打捞上来的地点浦南镇溪西村,是以前的古战场,郑家军曾与清军在此打过仗。陈侨森等著的《漳州掌故》中,就写到《刘国轩败溪西》一事,刘国轩是郑成功的军师,而“溪西,在今芗城区浦南镇的九龙江北溪西岸龙峙山下”,也就是溪西村边的河段。
漳州市收藏协会理事陈耀基对郑成功收藏颇感兴趣,康先生淘到东西后,就立马请他来看看。
陈耀基老先生看完后,也确认,这些东西符合当时的历史记载,就是郑成功时代,郑家军留下的。虽然现在市面上号称郑家军留下的兵器很多,但能够有出处的非常少。
陈老先生说,当时郑家军在东山、长泰、漳浦都有屯兵,以前这些地方也有多处发现过郑家军留下的兵器,但都被腐蚀得非常厉害,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再加上当时也不是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最后很少有保存下来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黄颖 见习记者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