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海产品 别忘食碘盐
闽南网讯 食用合格碘盐,能防治碘缺乏病,这已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住在沿海地区,经常吃含碘高的海产品,是不是就不用再食用碘盐了?专家说,这是个误区,因为海产品含碘量有限,如果不食用加碘食盐,碘缺乏的风险还是很大。
昨天是第十九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漳州市卫生局、漳州市疾控中心、芗城区卫生局、漳州盐业公司等部门联合,在延安北路开展了防治碘缺乏病的宣传活动。
漳州人曾经饱受碘缺乏病之苦,1979年,漳州市全市因缺碘导致甲状腺肿大的发病率为36%,当年平和县学生因缺碘导致甲状腺肿大的发病率高达90%。经过32年来的不懈努力,漳州碘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病的发病率维持在国际标准以下,这跟许多居民后来自觉食用合格碘盐有很大关系。
漳州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漳州多数县市区合格碘盐使用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90%的标准,但东山、漳浦合格碘盐的使用率均在60%至70%之间,东山县的尿碘中位数(碘营养状况是否达标的衡量指标)仅为93微克/升,低于100微克/升至200微克/升的正常标准,处于碘营养不足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漳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蔡茂荣分析说,沿海不少居民可能认为,他们平时常食用的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已富含碘,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碘摄入量的需求,因此不把食用碘盐放在心上。
“实际上这是个误区。”蔡茂荣介绍说,2009年,卫生部在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而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2.1%。而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了2.7%,“吃海产品固然能补碘,但是,如果不食用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会低于推荐摄入量,碘缺乏的风险很大。”
□延伸阅读
碘缺乏危害不小
蔡茂荣介绍,碘缺乏病的成因是周围环境中含碘量不足,通过正常饮食进入人体的碘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而引起的疾病。缺碘,不仅会导致“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而且会造成智力损害,孕妇缺碘可导致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儿,严重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
食用碘盐是补碘的重要渠道,正常成人每日需要的供碘量约为150微克,如果每天食用6克至10克合格碘盐,这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的需要量。此外,多吃海带、紫菜等含碘量较高的海产品也有利于补充碘。
碘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预防碘缺乏病最重要的预防对象是婴幼儿以及孕妇或处在哺乳期的母亲。此外,新生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也是要补碘的特需人群。
碘摄入过多也无益
蔡茂荣说,人体对碘摄入量也并非越多越好。成人碘推荐摄入量为150微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微克/天。长期过量食用碘盐,会诱发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疾病。
此外,甲亢、甲状腺炎患者不宜食用碘盐,需携带医院证明购买非碘盐。
做饭时盐不要太早放
专家建议,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碘盐,且碘盐必须由包装和碘盐标志,购买时要辨认清楚。
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居民可购买小包装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做到随吃随买。
为防止碘丢失,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避免用碘盐油炸爆锅、长时间炖、煮,以免碘受热时效而失去补碘的作用。(本网记者 林深圳 通讯员 傅小彬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