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南路北段改造在即 将建成漳州市的首条步行街
现在的延安南路北段,比较混乱无序
延安南路漳州古城入口效果图
海都闽南网讯 延安南路即将启动改造修复,打造成漳州第一条步行街,利用闽南骑楼的特色,雨天也能逛街。昨日,记者从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延安南路的改造,被列为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示范工程,而由浙江古建院编制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示范工程》等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于日前出炉,这些方案将由各专家、领导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付诸实施。
据悉,漳州已成立漳州古城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由副市长王毅群担任组长,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进入领导小组。
——【现状】——
新老城交会交通车流混杂
古城综合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区包含香港路历史街区、台湾路历史街区和府埕、文庙历史街区,范围为东至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南至博爱路,北至中山公园,面积390亩;开发范围为延安南路旧城改造片区,东至新华南路,西至延安南路,南至江滨路片区,北至太古桥、炮仔街,面积160亩。
此次规划的示范段延安南路,北起中山公园,南至江滨路,与太古路、芳华横路、台湾路、修文路、博爱路相交,分割成数段,其在清代时就已是漳州城内重要城市轴线和商业街。据浙江古建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研究,延安南路内,古建颇多,各具风格,有些保存了浓厚的西方建筑特色,有些呈现出浓厚的民国闽南意味的气氛,成为漳州古城鲜明的特色。
延安南路北段是古城与现代城市的重要交会点,应该是现代城区进入古城的标志,但现却是漳州市区交通最为杂乱的区域:延安北路拓宽后路宽19米,到了延安南路北段时,直接缩为9米;而作为分界线的太古路,由于古城道路标高与现代城区不同,造成阴阳路(路左右两幅,一边高一边低),人流、车流混杂。
————【规划】————
建红砖照壁设铁艺牌坊
延安南路北段是古城与现代城区的重要交会处,可以说,是现代城区进入古城的标志。按照方案,这里将建设漳州古城北入口,除了建一个入口广场外,还将设置两处标志性建筑物:建“漳州古城”的红砖照壁,游人一到古城入口时,有一个可以留影拍照的地方;在街道入口处,再设一个民国西洋风格的铁艺牌坊,牌坊提取了漳州古城内铁艺窗花等元素,同时结合民国时期街区牌坊的样式设计,上书路名,牌坊总体以民国、南洋、闽南风格为基调。
在入口广场西侧,将增设一个游客中心;街道西侧将修复沿街的单进建筑,南北两端设置两组面积较大、深度较深的建筑。沿街部分建筑可作为单间的小型特色经营,也可以几间成组,作为规模中等的特色商铺,二层可由规模较大的商铺独立经营。
据了解,延安南路北段的东侧建筑保存完整,水泥欧式立面,构造考究,山花、柱式和各种线脚券饰均保存完好。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每扇窗户装饰迥然不同,突出各国的建筑特色,被戏称为“万国窗”。今年有关部门将在延安南路北段的东侧建筑保护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并且修旧如旧,抑制古城破坏趋势。
发挥骑楼功能
雨天也能逛街
在关于交通问题上,方案提出,延安南路上主要车流至新华西路分流,新华西路以南的延安南路部分路缩为8米宽的双车道,设置单行线,利用太古桥小区建筑间空隙作为车行道,往炮仔街向东分流出去。
而延安南路北段入口广场以南部分限时单向车行,车行时段内,人行交通则利用骑楼内部空间解决。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延安南路北段的整治修复,最终是为了打造漳州第一条步行街。此次漳州古城的修复,将充分展现闽南骑楼的功能,让市民雨天漫步在古城街区里,能够眼看“万国窗”,耳听雨打石板路的声音。“这是三坊七巷所没有的特色。”(本网记者 萧镇平 见习记者 戴江海 通讯员 李海光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