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高港曾氏家庙:祠堂开后门罕见而有寓意
这对明代的抱鼓石经历坎坷
鹅卵石排成图案,有深意
南靖高港曾氏崇本堂,已有近600年历史
崇本堂开有后门,寓意“光前裕后”
核心提示
闽南网3月22日讯 在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风景宜人的虎伯寮国家自然保护区里,一个宗祠背山面水,祠堂后风水林郁郁苍苍,堂前高港溪流水潺潺。
这是高港村曾氏家庙崇本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与其他宗祠不同的是,这个祠堂开有后门寓意“光前裕后”。宗祠为大宗建制,内有大量的文物,其中正大门前的两个抱鼓石为明朝保留至今,曾经失窃11年后,又神奇般地找回来了。
曾氏家庙崇本堂大量族人在清末期间向外迁徙至广西、广东、台湾等地,成为众多外迁曾氏族人寻根的地标。
【现场走访】
天井卵石排图案寄望后人当孝顺
曾氏宗祠崇本堂背靠出林虎山,面朝坎仔头山,古朴的风格与周边环境映衬。宗祠面阔三间,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据高港崇本堂管理委员会主任曾双全介绍,曾氏宗祠与其他很多祠堂不同,除了开前后,还开了一个后门。“据说建造该祠堂的风水先生说,根据风水龙脉走势,祠堂要开后门,后人才能发展好”。
堂前设有一天井,天井由鹅卵石铺就,特别的是,这些鹅卵石铺就了三幅图案:靠西侧的是一只绵羊,中间是一个钱币,东侧为一只乌鸦。曾双全说,绵羊和乌鸦图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写意,祖宗告诫后人应当慎终追远、孝顺为本;而钱币图案则希望后人能够富贵发达。
走出曾氏宗祠,在大门处,有两尊明代的抱鼓石。曾双全介绍,这两尊抱鼓石曾多次失窃,但是神奇的是,每次都失而复得,最近一次是去年从厦门找回的。原来,12年前的一个晚上,宗祠前的抱鼓石遭窃,族人四处寻找无果。
去年3月19日,有族人在厦门湖滨北路一古玩店,发现一对抱鼓石,上面隐约可见“南靖高港”字样,于是立即和族人及南坑派出所联系,发现还真是宗祠丢失的那对抱石鼓,最终要了回来。“1995年也丢过一回,找回来后,族人就在石鼓上写了‘南靖高港’的字样。”
【派系繁衍】
子孙繁衍枝叶茂大批迁台两岸亲
据南靖南坑《曾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南靖高港曾氏始祖曾永兴,由永定县成乾迁至南靖旋洋(现书洋镇)定居,其子百五郎公再移居至船场下山村葛山内林。后因窃贼案,宗亲着散,分居南坑下山村、高港村、新罗村等地,第四世三十七郎公到豪山社(今高港村)开基,为高港曾氏肇基始祖。
高港村山清水秀,曾氏子孙枝繁叶茂,目前高港曾氏在南靖已传24世,人口约5000人,主要聚居在南靖县。在明清时期,曾氏族人大量外迁至广东新罗、饶平、广西桂平、柳州和合湾等地。
族人也大量迁台,现迁台宗亲主要分布在南投、宜兰和台中等地,其在台后裔人数甚至多于祖地数倍。
就在记者采访时,来自台湾宜兰的曾文祥先生,独自一人来到曾氏宗祠崇本堂寻根谒祖。他目前在江苏昆山经营一家公司,他称,自己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曾是台湾宜兰当地曾氏宗亲会的会长,听父辈们提起过,他们是从漳州迁入台湾的。父亲过世后,他一直有寻根的想法,于是便一个人从江苏来到厦门,几经周折,与高港村人联系上了。
【宗族名士】
进士及第有七人宗祠门前立旗杆
高港曾氏宗祠崇本堂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历史上曾出过7位进士。“以前在宗祠前还立了7根石旗杆,但是后来逐渐都被破坏了”,这7位进士中,族谱中记载得最详尽的是清中期的进士曾昆龙,曾任湖广提督。
据族谱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曾昆龙赴京赶考,族人敲锣打鼓送行10余里为其饯行。后曾昆龙当上湖广提督,为人正直清廉,对家乡族人都很热情,在湖广一带做烟丝生意的族人找他,他都不怠慢。乾隆四年(1739年),曾昆龙在任中离世,享年61岁。
此外,令族人骄傲的,还有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曾民勇。1963年,曾民勇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被评为教授。1996年6月~2002年8月担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还曾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激光科研工作,并在相应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曾作为研究学者到美国考察与合作研究,出版专著多部。
【专家视角】
天井铺花真考究对台渊源亦深厚
南靖文保中心主任简荣伟称,高港曾氏宗祠崇本堂其天井铺花考究,木构斗拱雍丽大方,梁架彩画丰富艳丽,建筑高度保留了清代乾隆盛世时的风格法式。
同时,其对台渊源深厚,其中在清中期时,不乏举家迁台的现象,这在闽台移民史上较为少见,如今迁台族人主要分布在南投、宜兰、台中等地,在台支系庞大,而且族谱资料记载翔实,非常难得。
□姓氏点击
曾
曾氏出自姒(sì)姓,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修己因梦见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2000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成为曾姓的得姓始祖。但曾氏多以后来的山东嘉样人曾参(即曾子,孔子学生)为一世祖。
曾氏族人屡次迁徙,先迁闽西汀州府宁化县,后又于明代迁入南靖。
(部分据百度百科)
结束语
保护宗祠就是保护我们的血缘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从上周起,本探秘频道推出“宗族的背影”特别策划,从诏安沈氏明宪宗祠到南靖高港曾氏崇本堂,这些宗祠,庄严而沧桑,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又都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
透过它们,我们窥见了一个个宗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一个个宗族千百年来迁移的历史,或有血泪、或有荣耀,它们就像一座座博物馆,延绵着宗族不可割舍的血缘。
感慨部分祠堂在过往的岁月里,曾屡遭破坏,幸运的是,如今这些祠堂都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已经划定了详细的保护范围。如果能尽每个人的力量,保护好祖宗遗留下的财富,延续,不断地延续,那么慎终追远便不再是一句空话。(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