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东山岛 > 东山新闻 > 正文

东山沈氏叔侄讲述海马经 仍是方兴未艾产业[图]

2014-05-30 10:33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原标题:东山沈氏“马倌”叔侄的海马经

东山沈氏“马倌”叔侄的海马经

  正逢马年,一切与马相关的元素都相当讨喜。家住东山县的沈海洋与叔叔老沈也放弃了多年的鲍鱼养殖活计,转而当起马倌。不过叔侄俩养的可不是在陆地上奔跑如电的宝马,而是在水中优雅游弋的海马。昨日记者走进叔侄俩位于东山县陈城镇白埕村的养殖场,听叔侄俩讲述他们的海马经。

  沈氏叔侄的养殖场有两三百口池子,颇具规模,养殖场上方黑压压地挂着防晒布,抵御日晒雨淋。正值午餐时间,工人们拿起一桶桶的轮虫倒进池子里面,先前潜伏在池底一动不动的海马便如同离弦的剑一样,头部朝上直立身子浮上水面,用吸管般的嘴将食物吸入。沈海洋告诉记者,海马喜食鲜活的小型甲壳类饵料,如桡足类、糠虾、毛虾和卤虫、成年的丰年虫等常规饵料,不过在他们的训练下,即使不是鲜活的饵料,海马也能摄食,他们每天需要投喂4-5次。

  说话间,沈海洋捞出数尾三四个月大的海马,只见约15厘米长的海马躺在他的手心里,犹如刚睡醒的宝宝一样缱绻着身体,煞是惹人喜欢。沈海洋介绍说,海马个体越大,价值越高,尤其是晒干的东海大海马,市场售价为2万元1斤。虽然利益诱人,可沈氏叔侄直言,养殖海马是个技术活和风险活,他们也是被“逼上梁山”。原来,叔侄俩本是多年的鲍鱼养殖户,前些年鲍鱼价格一路飘红,叔侄俩赚得盆满钵满。但近两年鲍鱼价格开始直线下滑,从最高峰的每斤105元跌至25元,“养殖鲍鱼几乎家家户户都亏损,一年下来得亏个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于是叔侄俩决定另谋出路,他们把目光放到素有“南方人参”之称的海马身上。

  据沈海洋介绍,海马不是马,它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世界上很多温带的浅海区都有它的踪迹,从外表看来,它很像西洋棋中的马,故称海马。海马被列为名贵中药材,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评价:具有壮身补肾,强心催生、祛痰散结、消炎退烧、去痛止血之效。另外,海马由于外形美丽奇特,体色变化多样,游泳姿态优雅,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用途广,销路大,市场上供不应求。不过由于海马天生娇贵,人工养殖不易,沿海地区成功的案例不多,在东山县,沈氏叔侄可算是首批“吃螃蟹者”。

  “我们从去年9月份开始养殖海马,当时完全是门外汉。”沈海洋说,凭借多年来养殖扇贝、鲍鱼、青斑鱼积累的经验,叔侄俩购进了东海大海马的幼苗开始摸索。刚开始,他们走了很多冤枉路,导致海马的成活率不高。后来,叔侄俩慢慢摸出些门道。“海马须用海水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清澈,其咸度也要控制在千分之三左右,水温要尽量保持相对恒定。”沈海洋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沈氏叔侄站稳了脚跟,海马养殖也逐渐步入正轨。沈海洋激动地说:“有一次深夜发现海马顺利产仔,我们都很兴奋,打着手电筒去池子边察看,彻夜不眠。”

  展望未来,沈海洋表示,他们目前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售卖海马苗,叔侄俩相信海马养殖在东山是项方兴未艾的产业,如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打算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扩大规模,让海马可以“游”进寻常百姓家。 (漳州新闻网记者 王俊人 邹挺毅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东山召开规范出租车运价、理顺出租车价格矛盾座谈会
下一条:《穿越海峡的记忆:东山与台湾交流图片集》印行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