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诉谷文昌事迹 东赤水患除谷公情未了
今年春夏之交,我国东南沿海雨水偏多,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东山县退休干部、80岁的沈达成经常读报纸,看电视关心时事,看到家乡东沈村安然无恙,他感慨地说:“若不是55年前谷文昌带领大家在东赤港开港道、建水闸、除水患,今年这样的雨肯定又要受淹!”
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记载:“东赤港位于东沈湾,地势低洼,是东沈、樟塘、南埔、湖尾、梧龙等5个村8.2平方公里土地、18条坑的出水处。过去,下大雨致遍地漫水时,农户在各自地头挖土堵水,只堵塞不疏浚,结果越堵越淤塞……1961年由于降雨量较多,加上排水沟年久失修,再次发生内涝……”
当年7月底的一夜暴雨,东沈村前一片白茫茫,1000多亩的地瓜园成了泽国,令人揪心。时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县委副书记靳国富带工作组直奔东沈村视察灾情。1956年任东沈村高级社社长(即村长)的沈达成抽调到县委办工作,那次被县委派回东沈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全力配合灾后重建,并获得列席公社党委会和出席灾后工作会议的资格。
当时,东山县多处受灾,原本坐镇指挥全县救灾的谷文昌听到东沈村的灾情汇报后,很着急。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带着水利、粮食、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赶赴东沈村。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他心情凝重,手握树枝探探积水深度,拔出田里的地瓜闻闻,竟有一股臭馊味。随后,他召集大家开会研究灾后重建工作。
樟塘村地势较高,洪水自北向南强势排入东赤港,而东沈村地势较低,洪水自东向西进入东赤港时受阻,经常要迟滞一两天,必须开辟新港道将洪水直排入海,同时要建水闸,防止涨潮时海水倒灌。综合各方意见后,谷文昌决定成立东赤港治涝工程指挥部,鉴于东沈村受灾较重,只要求挑选50名青壮年参与,其余均由县委从部队、机关、学校调派;县委不仅决定减免东沈村当年20万斤的统购任务,还下拨10万斤返销粮救急;县财政拨款10万元给东沈村建造两艘大木帆船,用于捕捞“海虫”做农业肥料……沈达成如数家珍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谷文昌的决定,极大地鼓舞了东沈村群众,广大青壮年踊跃报名参与东赤港治涝。但是,当年9月的一个台风掀起大浪,把建水闸的围堰冲出一个缺口,情况危急。东沈村群众纷纷从家里跑出来,有的跳下水手挽手组成防浪人墙,有的打木桩加固,有的抱来地瓜藤堵塞……经过半天的抢险,终于确保建设中的水闸安全。沈达成激动地说:“当时大家都是自发的,抢险过半后,才发现人墙中我旁边挽着的竟然是弟弟的手!”
在全县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还有谷文昌多次到现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东赤港治涝工程进展顺利。据《东山县志》记载:“工程于当年11月竣工。从而使1087亩耕地摆脱内涝,同时在下游两岸开垦耕地500多亩,并在中游建抽水机站2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00多亩。”第二年,东沈村不仅完成了20万斤粮食统购任务,18万斤花生统购任务竟然完成了30万斤,东沈村也告别了吃“臭馊地瓜”的历史。沈达成说:“其实,谷文昌帮助东沈村的不仅是开港道,除水患,他还帮助我们规划营造了9条防护林带,彻底制服了风沙,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啊!”(朱少文沈添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