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东山建县100周年——流水欢歌东山岛
“饮水思源”。提起东山建县百年巨变,其光辉历程、辉煌成就一时说不完,道不尽,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变化,就是“我参与、我见证、我助力”的“水”。“昔日水贵如油百姓苦,今天自来水流家家乐”。
水,万物生长的“命脉”。东山百姓之苦,莫过于缺水。以前,东山岛属极度贫水区,缺水易旱。 我从小在岱南后边自然村长大,记的小时候村里人饮水全靠一口老古井,平时饮水就有困难,1963年遇上大旱灾,古井泉水稀少,岱南大队组织人力在村里挖了2口深达10多米的水井,尽管少量的井水又咸又涩,乡亲们还是争着要。我10多岁就经常半夜三更去水井边排队取水、到池塘里找泉水,有时只能挑回两半桶浑浊的泥浆水,记不清夜间为挑水摔过多少次跤,跌了多少伤。有的村民饮上不卫生的浑浊池水、井水,引发了多种疾病。多少年来,何时“自来水流进自家门”成了千家万户“盼水妈”的梦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山人一直“为有活水”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建成了今日全县军民饮水的主要水源地--红旗水库,还投建了湖尾地下水等工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打井、挖塘、筑水库,劈山跨海造长河。1973年3月13日,东山、云霄两县人民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斗,全长85.81公里的向东渠引水工程正式通水。从此,峰头水库、杜塘水厍的甘泉流入东山。《福建日报》1973年5月28日以“劈山跨海造长河”为题,《人民日报》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道两县人民共建向东渠的共建向东渠的壮举。1971年初,我作为岱南大队建设向东渠民兵营的宣传员兼卫生员,驻进樟塘镇古港村长达1年时间,担负开采条石料的任务。当时,石料全靠人工上山开采和扛上木船后再运载到八尺门海堤建设向东渠,非常辛苦。1972年我又随民兵营转战云霄县陈岱镇等地,承担建设向东渠赤岭段的任务。虽然转眼已过去40多年,但至今记忆犹新。每次看到从向东渠引来的甘泉水流入红旗水库,流入了千家万户,我作为参与向东渠建设的一名普通民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流水欢歌,昔日梦想成真。改革开放以来,我在东山县委报道组工作35年期间,满腔热情深入各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进行采访,报道饮水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壮观场面,见证了大产、宫前等20多村自来水工程通水剪彩仪式,看到村民们满脸笑容、欢欣鼓舞的场景。先后有东山日产2万吨自来水工程竣工、日产5万吨自来水扩容投产、岛外引水第一水源改扩建一期试通水、红旗水库库区内坑村搬迁、全县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谋划岛外引水第二水源项目等许多文章和图片,被新华社、中新社、《福建日报》、《闽南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
“乐,莫过于自来水。”这话对东山农渔村妇女来说并不过分。日前,笔者走进大产村李亚妹的家,只见这位80多岁的“盼水妈”拧开了水龙头,看着清洁的自来水,她乐呵呵说,她20岁时从诏安县嫁到大产村,自此她白天晚上为水奔波劳累,全家人饮的是老古井浑浊、苦涩的水。“巧妇难为无水之炊”,她经常因水问题与婆婆发生矛盾。昔日滴水难求,今天饮上了“放心水”,日子越过越甜蜜。
东山岛“流水欢歌”,越流越长,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升,为加快建设美丽的生态旅游海岛提供了饮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