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港“最牛”渡驳公 “摇舢板”拥军半个世纪
曾阔,东山港一名普通的渡驳公。“摇舢板”,从深水区舰艇到码头这一段水路,他从少年摇到花甲;他没穿过军装却对国防建设情有独钟,拥军半个世纪,诠释了军民鱼水深情。昨日,笔者采访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1952年,地处海防前线的东山岛刚解放不久,为保卫海疆进驻了第一批海军舰艇。当时海上没有交通艇,舰艇又无法停泊码头,运输补给十分不便。那年16岁的曾阔,身体条件好又谙熟水性,就服从部队需要,从东山搬运社调到码头,当起一名支前渡驳公。而他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艘木质小舢板。
安享晚年的曾阔老人
“那时候国防初建,条件不好,舢板就是舰艇的交通艇,我既为部队当后勤,又负责接送伤病员,接送军官和士兵,也接送过水兵大队参加东山保卫战……如今,我们的海军长大了,走出国门,走向深蓝,而我的舢板退役20多年了。”回想当年拥军情景,曾阔老人心头犹如码头的浪,激起层层的波涛。
“1954年,窜犯东山岛的台湾国民党军队失败后,经常派出飞机对东南沿海实施轰炸,地处海防前线的东山岛更是深受其害,由于当时海军只有小炮艇,经不起轰炸,时常受伤。枪林弹雨中,只有依靠小舢板接送伤员、炮弹、粮食和淡水。为抢救落水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的纱布用光了,我扯下自己的衣服当纱布,从家里搬来新棉被为伤病员遮风挡寒……”犹如回到当年的曾老,显得有些激动。
上世纪50至60年代初期战备紧张的岁月里,曾阔每天在海上往返数十次,每年摇断五六支大木橹,与他相依为命的“交通艇”也弹痕累累。有一次,一艘炮艇在外海执行战备值班,因遇风暴触礁,出现险情。接到信号后,曾阔不顾自己的安危,摇起舢板艰难地划向目的地。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打过来,几次差点把船掀翻,他娴熟地稳住舢板后,继续在风浪中颠簸前行,终于把伤员安全送达岸边。有时舰艇作战急需补给淡水,曾老和家属一起上阵,从铜陵人民的生命井“大井”,挑着一担担淡水往返于1公里远的码头……
1960年,曾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6年“三军”演习期间,他没日没夜,忘我投入,受到部队和海军福建基地的记功、嘉奖。
风雨无阻半世纪,曾阔和它的小舢板运送了数不清的伤病员。和平时期,不论部队搞营房建设、码头设施、仓库、航标,还是为舰艇补给,他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他说:“我虽不是军人,但我始终按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命令和组织安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部队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任部队指战员退伍前,都要和曾阔合影纪念。15年前,曾老还亲自将两个心爱的孙子孙女送到海军部队服役。
曾阔的儿子曾茂松从父亲珍藏的资料袋中,找到一封6年前当年淮军老兵漆凤岗从上海寄来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为您当年不辞辛苦,积极支前,为海军舰艇部队摇橹舢板接送人员上下岸,运粮送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斗中落水的海军战士深为感激和敬佩。如今,我们早已转业各地,但永远记住您老……”字里行间,透着浓浓鱼水之情、胜似战友之情。
如今,儿孙满堂的曾老,在东山民政部门的关心下,幸福安享晚年;而铭刻在他心中“摇舢板”那段特殊的情感,却如同历经岁月的佳酿,愈加香浓。 (黄辉全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