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长泰 > 长泰新闻 > 正文

长泰厦漳平原最高峰三自然村搬迁 新安置点及谋生手段

2014-02-19 16:42 来源:闽南日报 0

  长泰县林墩工业区内的高坑、白泉、崎岸三个自然村位于厦漳平原最高峰——1129米的吴田山北麓,这里不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而且是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偏远的位置、恶劣的条件,导致三个自然村的经济发展较差,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2011年7月,长泰县把这三个自然村的整村搬迁提上议事日程。

  此次搬迁涉及三个自然村51户、23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贫困户。新村安置点落在哪里?建房费用从何而来?搬到新区靠什么谋生?

建房费用

  据长泰县委农办副主任徐石明介绍,为了让农民“搬得起”,自2007年开展扶贫搬迁“造福工程”以来,长泰县积极拓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争取到项目资金1184.65万元,优先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免除贫困户自筹配套资金。与此同时,农办、国土、建设等多部门协作,统一规划安置房户型,对项目工程进行招投标,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房成本。

  “以林墩工业区的这三个自然村为例,安置小区采取两户联建的方式建设安置房24栋48套,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小区内统一建设给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建成后不但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为小城镇建设增添了亮点,提升了品位。”徐石明说,正是以市场化的理念,走城镇化的路径,破解了这些村庄扶贫搬迁的难题。

  把农民移出来,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他们富起来。

搬迁到科山村

  “搬迁到科山村后,交通方便了许多。在县农业局的引导下我种了长泰芦柑、状元蜜桔,一年下来能收入10万余元。”谈起搬迁后生活的改变,36岁的村民苏全和笑逐颜开。

  苏全和的例子在长泰县并不鲜见。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长泰县已有945户3733名山区贫困群众通过“造福工程”搬入新居,并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果园采摘、乡村游等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谋生

  因地制宜定方向,优惠政策作引导,资金技术给支持。近些年来,长泰县将移民搬迁的“造福工程”与产业扶持相结合,把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将造福工程对象优先纳入阳光工程就业培训,大力拓展就业空间;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以“群众自筹、项目整合、政府补助”的方式整合项目和资金,发挥了扶贫资金和各类支农资金的集聚效益,使搬迁的农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记者 张韶宇 林建华 叶哲泓)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长泰警方破获系列盗窃电缆案 3名民警英勇负伤
下一条:长泰民警夜间与盗贼搏斗脚趾被压碎 4名大盗人赃并获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