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长泰 > 长泰新闻 > 正文

长泰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 2013年投入专项资金2.37亿

2014-02-12 16:34 来源:闽南日报 0

图为经整治的龙津溪水又见白鹭飞
图为经整治的龙津溪水又见白鹭飞。

  沽沽龙津水,润泽着长泰这个千年古县。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泰县域的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腰包里的钱多起来了,可身边的水却变少了,不如以前清澈了。”

  然而,县域水环境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面源污染,有生活污水污染,也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染。面对“千头万绪”的治水工作,长泰县拿出了决心——不走过场,不搞突击,全方位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2013年伊始,长泰县把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融入到“五城同创”工作当中,与城乡环境“点线面”综合整治一齐“打包”,实行县、镇、村“三级共建”。与此同时,治水的“突破口”落在了生猪养殖、农村垃圾、桉树种植、工业排污、矿山石材、水土流失等六个专项治理上。这六个专项治理构成了“整治水环境保护母亲河”的主体,也是长泰县新增财力重点倾斜对象。光2013年一年,全县计划投入专项资金2.37亿元。

算好账再和群众一起干

  闽南水网交错的地域特色为畜禽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2012年长泰县的生猪存栏量达49万头,出栏数大约是100万头。沿着污水往上走,就找到猪圈,沿着猪圈的污水往下追踪,就可以走到河边。

  治水治污,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当治理项目涉及控制桉树种植规模,关闭养殖场、石材厂的时候,群众就避免不了要面临经济损失。摆在利益面前的博弈是一场考验。

  家住十里村的林金能,是村里众多的养殖户之一。其情况在长泰具有代表性——“我在家种几亩菜,垒个猪圈养猪,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这比起外出打工的,也差不到哪里去。”

  “老林,你算的这是经济账。”这一次,进村入户的干部要给林金能算一笔“健康账”——“楼房旁盖的是养猪场,路边晒的是猪粪,水沟里流的是养猪废水,村外又遍布着大型养猪场,整个村被猪圈围得死死的。走到哪都有一股猪粪的臭味,直排的粪水污染了河道,往地下渗透的脏水污染了井水。搞得全村人近处的水不能喝,不敢喝,还得花大钱从外边引水过来,得不偿失呀!”

  “治水行动”一开始,长泰县并不急于铺开项目大干一场,而是把干部“撒”到田间地头、乡间巷陌,做细做通群众工作——这次不是政府治水,百姓配合;而是培养发挥百姓的主体意识,是百姓治水,政府保障。

帮扶对口才能治出长效

  要净水,首要的是切断污染源。

  面对排污治理,长泰县毫不含糊。在规范生猪养殖方面,长泰县在省市划定禁养区范围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扩大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至2015年,全县生猪存栏数将控制在20万头以下;在治理工业排污上,通过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加强监管节能减排,推行工业项目联合会审制度,一举“审落”数个超亿元工业项目入驻;在矿山石材整治上,明确2013年关闭半岭上花矿区,2017年底全面关闭全县饰面用花岗岩矿区。同时,在全县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并严禁新种巨尾桉,实现逐步替换。

  铁腕“去污”能治一时之标,然而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为群众、企业“增氧”成了长泰县“治水”另一个着力点。

  “增氧就是想方设法引导群众、企业转产转型,另求生存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渠道。拆除猪圈、关闭石材厂仅是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走上新产业之路,从不能排变为不想排,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拆除猪圈的林金能通过政府帮助,从信用社贷到了一笔资金,在原来猪圈的位置上盖起了农家饭店;岩溪镇引进了甜玉米种子公司,引导养殖户做“玉米迷宫”,把蔬菜水果当旅游产品卖。

  把帮扶对象细分,让帮扶政策对口。“如果农民想要就地转型,我们就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帮助他们投入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种植产业,引导他们发展农家乐,民宿旅游;如果他们想外出找工作,县政府承担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经费,并且‘搭桥’工业园区,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总之,堵疏结合,监管与服务并重,力争把这项综合、系统、复杂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好、做实、做长久。”长泰县领导说。(记者 张韶宇 陈金荣 林王娴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长泰元宵节举行盘古王戏水、三公下水操活动
下一条:长泰田头村老知青阔别45年重聚 重走青春路捐3万善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